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我国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2012年11月22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近年来各高校的学术道德备受关注,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一下当前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本次研究的主体是高校的学生和老师,因此主要通过他们的学术行为来研究其失范表现及高校的学风建设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抄袭剽窃,侵占他人成果

抄袭剽窃指的是未取得作权人允许的情况下将他人的作品全部或者部分据为己有,作为自己的学术成果公开发表并且行使着作权的行为。抄袭剽窃现象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在高校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下论文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袭剽窃所涉及人之多之广及危害之深就好比“蝗祸”。其行为主体涉及到高校的所有科研人员,连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都被牵涉进来。在新闻曝光的学术道德失范的案例中最让人为之震惊的就是那些被人尊敬的教授和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的学术造假事件。例如北京大学博导王铭铭《想象中的异邦》被指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的事例,使人们震惊之余不禁担心,连中国最高学府的着名博导都抄袭的话,中国的学术风气是何等的糟糕,而中国学术的创新与振兴又如何能实现?

论文的发表或学术专着的出版是衡量科研人员自身科技能力及对科学贡献的一种体现,也是获得科学奖励的凭证。能否在发表的论文及专着上署名和署名的先后顺序是学者们十分注重的问题。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学者丧失了学术道德,在论文及著作的署名中不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权益,以不同形式侵占他人成果据为己有。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博士论文被举报涉嫌抄袭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雷同字数高达40%以上。

2、捏造伪造实验数据,学术造假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实验数据是获得科学、客观、可靠的结论的前提。但是一些学者们急功近利,为了获得有利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成功申报科研奖项,不惜在实验数据上造假,伪造经济社会效益证明等。近年来,我国高校师生在论文写作或者科研成果申报中伪造数据、弄虚作假的现象被频频曝光。例如,在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教授所获得的奖项中就存在多处数据造假,以及社会经济效益造假现象。李连生在其所申报奖项中把上海压缩机厂 1965 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锻造技术说成是自己开发的,并且由沈阳鼓风有限公司开出9700万元的虚假经济效益证明用于报奖等。

3、一稿两投,杜撰参考文献

在高校中学者们为了完成发表论文的指标或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存在着一稿两投的现象。学术道德所不允许的一稿两投是指“同一作者将同一篇论文(或者是题目不同而内容相似)同时或几乎同时投给两家学术刊物同时发表或先后发表。”

这种行为一方面不仅浪费了编辑的时间和精力,也浪费了刊物及购买者的宝贵资金。这种一稿两投现象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的论文库就能找到相关的案例。而杜撰参考文献在学者们的论文写作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部分学者浮躁的心理无法深入细致的做科研,为了对付论文的形式检查,采取弄虚作假,列出了自己并未阅读的参考文献。

4、申报造假,权钱交易

随着我国学术事业的发展,高校中的专家评审活动越来越多。申报者尊重事实,如实申报各种材料是评审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但由于所申报的项目与申报者的名和利挂钩,部分学术道德素养不高的科研人员就可能会通过伪造申报项目的有关信息,虚夸自己的能力来获得竞争中的优势。一些教师不仅会做“字面上”的工作,而且会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来争取在申报工作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另外,一些高校领导人凭借手中的权力在各种申报活动中占尽优势。这些现象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各种申报活动中普遍存在。

5、评审不公,流于形式

在评审活动中,评审者需要对被评审的对象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以及符合的程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评审者往往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由于评审者也具有的社会属性,在实际评审中往往会亲疏有别,随意变更评价尺度。在选定评委的实际操作中,滥竽充数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另外高校的各种评审活动都离不开对科研成果的考核,但目前在各种审核中存在重量轻质、片面评估科研人员的现象。应当承认,适度的量化评价具有简化评价标准体系、提高评价效率等优点,但是过分推崇量化却会使人们关心和追求的是论着的数量和规模,淡化质量意识,间接导致抄袭剽窃造假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可能扼杀一些真正做学问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