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大学科研不端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013年01月2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有个“富集效应”概念。说的是污染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含量,起初总是少量的,但一经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富集,有的污染物质就会成千成万倍地积聚起来,一旦其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使生态系统的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功能失调。同理,大学科研不端行为虽然具体发生在单个的大学科研主体身上,但它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科研主体自身,同自然界中某一污染物一样,大学人的科研不端行为也会产生一个危害众多个体和领域的“富集效应”,而且这种像瘟疫一般全方位迅速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科研不端危害是深入而持久的,严重阻碍了大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践踏科研尊严

科研尊严是指科学研究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而具有威严,这是由科研的自身品质所决定的。从古至今,人们之所以崇尚科研,主要缘于科研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性。正因如此,面对科学研究,任何科研主体都必须自觉维护科研的尊严。遗憾的是,一些大学人经常意识不到这一点,其在科研活动中的种种恶劣表现不仅损害了科研共同体的形象,使科研共同体本应展现的求实创新、锐意进取、坚韧正直、造福人类等科研精神不能得以展现,而且破坏了科研共同体的凝聚力,玷污了科学研究的纯洁性和科学性,使科研尊严受损,威风扫地。而一旦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科研尊严遭受践踏,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科学理性精神将无以树立,而一个没有科学理性精神的民族和国家犹如一个主神经被麻醉的活体,其生机与活力被抑制的结果是既不可能站起来,更不可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2.毁坏大学声誉

大学曾被人们誉称为“人才培育的宫殿”和“社会良知的领袖”。但令我们深感痛惜的是,今天的我国一些大学虽然一直在忙碌地运转着,但它们并没有转出“宫殿”的金碧辉煌与“领袖”的高贵气质,我们注意到,由于这些大学在运转科研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功利为半径,其越来越明显的不求实、不进取、不正直、不反省的运行状态无不证明着它们正在不负责任中自毁声誉:首先,大学人特别是大学教师的科研不端行为在大学生中产生了极坏的示范效应,严重地颠覆了大学生道德的基础性,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因为在大学,如果教师在科研中大肆造假和抄袭,学生就往往竞相效访,使本该受到尊重并为之奋斗的科学研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荡然无存,并严重影响学生对公平、正义、诚信等伦理道德规范的理解与认同,甚至养成他们好逸恶劳、自欺欺人的恶劣道德品质,动摇大学长期以来所倡导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础,甚至使大学生正在建造的道德大厦彻底倒塌。其次,大学科研不端行为的蔓延极大地消解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大学是建设社会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在科研方面应该发挥策源地和辐射源的重要作用。大学科研不端行为一旦蔓延到整个社会,人们很容易将它的负面效应无限放大,尤其是当人们把科研道德问题与政治腐败、经济腐败等现象串联起来考察时,极容易消解人们对公平、正义、诚信等美德观念,并抑制人们对这些美德的追求,不利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最可怕的是,倘若科研不端行为被大学毕业生带到其他职业生活领域,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他职业者的道德实践,不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本应成为社会道德楷模的大学由此也在人们的责问和怀疑中声誉扫地。

3.阻碍科技强国

首先,大学科研不端行为的存在严重削弱了我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能力。这是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世界,大学科研人只有从实际出发,务实地观察客观事物或现象,诚实地报告观察结果或试验数据,积极地进行反复论证和实践完善,才有可能研有所获、究有所得。如果大学科研人自以为是,在实验中编造数据,在推论中主观臆断,热衷于随意拼凑与任意裁剪,那么缺乏求实精神和创新勇气的科研主体就既不能根据科研中的主客观条件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容易在计较功利得失和畏首畏尾中徘徊不前,甚至长期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状态,导致作为国家科研之主力的大学不能为社会奉献足够的科研上品,这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其次,一些大学科研管理的权力滥用诱发了我国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公,极大地抑制了一部分科技人才的科研热情。现实中,由于一些存在科研不端行为的行政领导在科研立项和科研评奖方面霸占着众多的科研资源,这就一方面导致一些优秀的科研人员,即便其也有到顶的学术职称,但由于羡慕行政领导的可观收益,也会以极大的热情追逐行政权力,而他们一旦得到行政上的提拔和重用,其原有的科研热情和兴趣往往要打上问号,有的甚至因此产生极大的科研惰性。

另一方面,一些自尊心强的一般科研人原本是以科研为乐,但由于本应属于他们的申报学术职称的名额被行政管理者占用不少,其学术职称迟迟不能获得,其科研士气和科研热情也难免要受到严重打击。不仅如此,我国一些大学科研权力滥用的现象还蔓延到了社会的其他科研机构或科研组织。我们经常见到的是,在以人际关系网编织起来的一些科学研究领域里,早已存在着权力的飞横跋扈,在各种项目的评估程序中,包括在资金拔付和科研自主权落实方面,主观因素往往会压过客观标准,行政权力往往大过学术权力,而且从一些大学到某些政府层面,赋予科研者足够的科研自主权、提供资金扶持以及履行科研资金承诺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这样和那样的不公正现象,导致我国一部分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几乎为零,最终只会使我国在实现科技强国的路上依旧走得艰难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