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2013年03月04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写作辅导,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术道德失范既对教师本人产生不良影响,又使学生深受其害;既导致社会道德沦丧,又抑制科学发展。高等学校要站在依法治校、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1.学术道德失范,挫伤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复杂严谨、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经历艰辛的探索,付出大量的劳动,才有可能取得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学术史上,有的人虽然经过一生的奋力拼搏,但仅仅取得一项科研成果,有的人甚至一项也没有。然而,有的教师通过不正当手段,往往一年下来就能获得很多“科研成果”,并由此而顺利晋升职称、职务。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政策导向将评价学术研究的质量等级指标异化为发表论文数量和课题立项数量,甚至课题经费的多少等等,这样不仅会使其他教师心理失衡,而且严重挫伤其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如果这些教师模仿前者,就会使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恶性膨胀。

2.学术道德失范,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心里,教师无疑是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引路人和培养高尚道德和情趣的楷模,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难怪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剽教授”后面必然跟有一帮“窃学生”。学生在学术上可以造假,自然在学习上也可以“忽悠”。当前,有多少大学生能按时上课,又有多少大学生课堂上能专心听讲?因此,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现象就不足为奇。所以,教师学术道德失范,不仅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也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术道德失范,抑制了高校的创新能力。

高校不仅担负着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还为国家承担着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我国学术造假严重,高校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学术研究不再是为追求真知和创新思想,而是变成了评职称、拉课题、找“外快”,争学术资源、加官晋职的敲门砖。这样,学术道德失范已经严重地抑制了高校的创新能力。尤为严重的是,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传染给大学生,将会长期抑制整个国家和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学术道德失范,败坏了整个社会风气。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高校教师身上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不仅给人们带来“象牙塔”纯洁不再的感觉,也很容易使人们将这种负面效应放大,使人们更加悲观地看待社会现实,极易弱化人们对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善良、真理等道德观念的追求。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必然会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留下阴影。而学生毕业后,将走向社会各行各业,其畸形的学术道德准则必然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这将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严重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