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如何撰写一篇合格的临床医学论文


2014年01月0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写作辅导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现在很多作者有很好的研究意向,但科研设计却不太合理,更多的作者不知如何撰写医学论文,例如不知如何撰写摘要,前言部分不能很好地阐述该研究的目的、背景,方法、结果和讨论各部分内容混淆,讨论部分书写凌乱等。因此造成所投稿件被退修、要求重新书写然后再审、甚至退稿。这无论对投稿者还是对审稿者、编辑部都造成很大的浪费。本文就一篇好的医学论文撰写标准及有关医学科研设计的方法进行介绍,以提高科学论文写作水平。

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三大类。描述性研究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分析性研究是进一步在有选择的人群中进行专门调查或利用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观察可疑病因与疾病之间关联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中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这些可疑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什么样的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是将来自同一人群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干预因素,对照组给予安慰或对照因素,然后前瞻性地随访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别的程度,从而判断干预因素的效果。

描述性研究和分析l生研究同为观察性研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只进行观察、收集临床数据,不对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进行任何干预。作者在撰写论文之前需要明确其研究的类型,以便确定论文的写作方法。

一、前言部分

(一)目的

“前言”部分的目的是阐明论文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二)准备

主要是文献的准备,包括新生儿某疾病的发生率、致死率、致残率调查方面的文献,以及与作者研究类似的文献。

(三)撰写

这一部分包括3方面的内容:①提出临床上存在的问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该研究所涉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有多高,致死率及致残率有多高,从而提示该研究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文献中得到。②能查到与该研究相同或类似的文献有几篇。这方面文献的缺如或缺乏就提示该研究的必要性。③简要说明本文内容,本文将报告什么,提示本文的目的,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会得到什么。此部分通常通过一个自然段完成。

二、对象和方法

(一)目的

“对象和方法”(或简称“方法”)部分的目的是清楚地告诉读者该研究的设计方案,如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及方法、研究的方法、实施步骤、测定指标、标本收集及测定、资料收集及分析(与研究目的密切相关)等各方面的方法,其中包括了项目的研究方法和指标的测定方法。总之,这一部分应该使读者看了之后能够:准确地重复该研究;对该研究的结果及结论的可靠性能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二)准备

作者在开始撰写这部分内容之前需要首先回答几个问题:①该研究的资料收集是前瞻性的还是回顾性的?②该研究的研究对象确定标准是什么?大约多少例?③研究对象的来源是什么,是从临床诊治过程中的患儿或家长采集还是从病案室的病历中采集?是从一家医院(病房或门诊)还是从几家医院(病房或门诊)采集?是从何年何月开始到何年何月截止?是这个期间符合标准的所有患儿还是部分患JL?若是部分患儿,那么又是如何抽取的?④该研究将观察哪些指标?这些指标的值如何获得?⑤该研究将对采集的数据怎样进行分析和比较?应用何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和比较的结果将分别用什么方式表示和描述?⑥为了确保该研究所获得数据的可靠性,研究过程中都准备采取哪些质控措施?⑦该研究是否存在伦理问题?

(三)撰写

如果作者能够准确地回答上述问题,就可以开始这部分的撰写。“对象和方法”部分的撰写建议包括以下内容要点:

1.研究对象:指研究对象的特征描述和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包括研究对象从哪儿选、何时开始选、初选标准、确定标准、是否抽样等。

(1)对象来源:研究对象来源于哪(几)家医院、哪(几)个病房、哪段时间的患儿。资料来源于门诊或病房的患儿还是出院后患儿的病历。

(2)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一般包括了募集(入选、入组)及排除(淘汰)两个步骤,研究人员需要确定研究对象及其标准。

募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初步筛选的一个过程。募集对象指在募集时间点上所有可能成为研究对象的那些患儿。募集标准的制定应确保所有可能成为研究对象(包括当时还不能确定,但以后有可能被淘汰而不能成为研究对象)的新生儿被募集入组,但所有当时即不可能成为研究对象的新生儿就应不被募集。募集对象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和资料收集的过程,研究者便可以确定哪些是排除对象。

排除对象是指募集对象中的一部分患儿,他们具备条件而能够被排除出最终研究对象者。对于人院时募集的对象,经过住院后的密切观察,有一部分患儿的诊断被除外了;或对于根据出院病历首页募集的对象,经过调集病历查阅收集资料后,有一部分病历缺失或是主要数据不完整。这一部分募集对象由于符合排除标准成为排除对象而被排除,那么剩下另一部分募集对象最终符合研究对象的标准而进入分析研究程序。

(3)对象抽样:为了使研究对象能均匀地分布在一年的各个月份,一般研究对象的选取往往纵跨12个月或24个月。各医院的住院患儿数会相差很大,如果所在医院一年的住院新生儿患儿数与研究设计所需研究对象数相差不多,则可以把一年住院患儿中所有符合标准的全部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分析研究;但如果所在医院一年住院的新生儿患儿数比所需研究对象数大很多或大几倍,那么研究者只需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即可,这就是抽样。抽样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而且所抽取样本的各方面特征能代表被抽样患儿群体的特征。也就是说,如果对抽样所得到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其结果应该和不抽样而对所有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二者的差别只是工作量不同而已。为了确保所抽取样本的代表性,最好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但是严格的随机抽样有时也许可操作性比较差,因此这时还可以采取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非随机方法主要指均匀分布的抽样方法,分层、分群、多级的抽样方法。无论使用的是随机抽样还是非随机抽样,所使用的抽样方法均需具体描述。抽样工作一般可在选取募集对象的同时进行。

(4)对象分组:在临床医学研究中通常可以看到对研究对象的两种分组。一种是在不同疾病、不同病情、不同发病时间的人群之间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是有客观指标的,这种分组的目的是分析研究不同疾病、不同病情、不同发病时间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别;另一种是将原本相同疾病、相同病情的同一群患儿人为地拆分成两组,这种分组没有客观指标,分组目的是分析研究不同干预措施对同一种患儿进行干预后效果的差别。我们一般所说的分组是指后一种。描述性研究只对一个人群进行观察研究,不存在分组问题;分析性研究需要在募集研究对象时按照不同标准选择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对象,并对这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相同的观察,各组研究对象确定后不再人为进行分组;实验性研究则需要在同一人群募集研究对象时进行随机分组,以便对不同组施与不同的干预措施并观察其效果差异。

2.研究方法:很多作者在撰写“研究方法”这一段时很容易想到一些具体指标的测定方法、所使用的仪器和试剂、操作步骤等。这些测定方法的描述固然很重要,但是整个研究的类型、方案以及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思路等则更重要,更需要在本段进行描述。研究方法中需要告诉读者该研究是前瞻性还是回顾性研究,是描述性、分析性还是实验性研究。

3.研究变量:在方法这一部分需要描述该研究观察的所有变量(观察指标)的名称及其测定方法,包括因变量(主要指标)、自变量(相关指标,包括干扰变量)及控制变量(控制指标)。所有的临床科研都是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科研题目研究的变量不同、变量的性质不同、控制的变量不同、获取变量的对象不同、测定变量的方法不同、变量测定后的数据分析方法不同,等等。因变量(主要指标)是指研究的目的变量,是研究中的“结果”变量,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一般是研究题目所描述的变量。

自变量(相关指标)是指研究“结果”的“原因”变量或“相关”变量,在医学临床研究中很可能不止一个。控制变量是指一些特殊的变量,这些变量和自变量(相关指标)类似,会影响因变量(主要指标)的结果,但研究者却不准备在这次的研究中予以研究,因而需要把它们加以控制。在一个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的控制变量值都是一样的。

在对象和方法中,作者不仅需要描述所有变量的名称,而且需要描写所有变量的测定方法,必要时包括所使用的仪器及试剂。在测定方法中,如果该研究提出的是原创方法则应详述,若是重复的方法则应明确标出所引用的文献。临床研究中的一些临床变量,尤其是临床诊断在不同的研究中可能会有所不同。为了便于进行比较,这些指标的定义需要进行详细描述。

另外,作者需要描述这些变量的测定值,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结果数据”是如何获得的。这些数据可以从专门调查中获得,也可以从常规记录中获得。临床研究中“专门调查”指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使用为某研究专门设计的调查表进行数据测定、记录、收集的过程,因为是在诊疗工作中即时按设计收集的数据,因此准确、完整;“常规记录”指临床常规进行病例资料及数据记录的出院病历,包括病历首页、入院大病历、病程记录、疾病监测单、各类化验检查报告单等,因为当初是为临床目的而记录的,因此现在作为科研资料来采集数据在准确性和完整性上难免存在一定缺陷。

4.统计学方法:说明该研究将使用什么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指标的分布特征和差异进行研究。这些方法及指标是使用什么软件来实现的。

5.质量控制:研究过程中是否采取了一定的质量控制措施,采取了什么质控措施,这有利于读者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结论的适用范围作出评价。因此,如果研究者采取了,论文中应给予描述。

6.干预:若为观察性研究(描述性及分析性),不需要进行干预,可以省略。若为实验性研究,则需要对不同组所实施的不同干预方法进行详尽描述。

7.伦理:对于一般的观察性研究,如果只是收集一些临床资料,并没有因该研究增加科研指标,则不存在伦理问题。如果是因实验性研究患儿可能接受一些实验性干预措施,或者观察性研究但患儿会接受某个非临床指标的测定,该研究则须要提交有关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儿家长的知情同意。这一点在文章中需要描述。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对象和方法,指的是该研究在设计时就已经确定下来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及对这些研究对象要进行的研究方法。因此,这部分所描述的内容一定是在该研究正式开始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的。相比之下,任何在研究已经正式开始之后所发生的事件、所产生的数据,如募集了多少对象、排除了多少对象、最后进入分析研究的研究对象数等,都是发生在研究正式开始以后,甚至是研究对象的选取工作结束以后,在研究的设计阶段和研究正式开始以前这些数据都不可能确定,因此这些内容都不应该在“对象和方法”部分描述,而应该放在“结果”部分描述。

总之,在“对象和方法”部分作者应该描述的不是“本研究对象是XX医院XX病房从XX年XX月至XX学年XX月收治的中重度新生儿患儿XX例”,而是该研究选取这XX例研究对象的标准、条件和具体步骤,即选取这XX例研究对象的募集过程及排除过程等具体方法。XX例应在结果中出现。

三、结果部分

(一)目的

结果部分是为了向读者报告从募集第一个研究对象,填写第一部分调查表,采集第一份标本,测定第一个指标,进行第一项分析开始所有工作的汇总。研究工作一旦开始,所有数据就都属于“结果”部分,而不属于“方法”部分。

(二)准备

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就需要设计几张结果报表,如:①研究对象募集及排除过程登记表及统计表;②研究指标的观察及分析结果,其差异及分布统计表。在研究开始后应逐渐完成这几张表,开始撰写前画出所有的表和图。

(三)撰写

结果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般结果及研究分析
结果。

1.一般结果:一般结果内容包括:①研究对象的募集期间共收人院(或门诊)的患儿数,其中符合募集条件的新生儿数;②被排除的新生儿数,其中因每个排除条件被排除的新生儿数;③最终符合研究对象条件的新生儿数;④研究对象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疾病的轻重程度等的分布情况等主要特征;⑤对于实验性研究则需要报告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可比性的比较结果。

2.分析结果:这一部分主要告诉读者该研究所观察到和分析的结果。描述性研究论文应报告主要研究指标的均值、标准差,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分布特征;分析性研究论文应报告被调查各组新生儿暴露于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分析这些可疑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什么样的关联及其关联程度的大小;实验性研究应报告观察组及对照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别的程度,从而判断干预因素的效果。

结果的报告通常会使用统计表、统计图和文字描述。表主要用于强调变量具体值,而图主要用于强调变化趋势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检查计算结果,表的行和列之和要仔细检查,避免错误。表的横线要少,不要竖线,不清楚时可用表注。最后应再仔细检查图的标题、横竖坐标、图例、图注等。非常简单的表格可以改用文字加以描述。文字描述通常用来补充和强调表和图的内容,对表和图的内容加以总结,不必重复表格中数据。其次,文字描述还可用来补充图表的遗漏。结果中的资料应按一定逻辑顺序描述,通常与“方法”中的顺序一致。

应该注意的是,“结果”中应该描述研究所发现的,而不是所做的,所做的内容应该在“方法”一段中描述;同时,也不应是对结果的解释,对结果的解释应在“讨论”中出现。结果的正文通常应较短,往往图和表的效果更好。正文中的数字应与图、表中的一致。结果中如果进行了统计学检验,请列出统计量值及具体P值,不要只标出P值范围,尤其是当P>0.05时,因为P=0.06和P=0.6虽然都是P>0.05,但是二者却有本质的差别。

四、讨论部分

(一)目的

解释研究的结果,判断你的解释,得出你的结论。你的研究想说明什么?你的数据和结果能说明什么?你的结果和你的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切忌脱离该研究的结果而只根据文献对论文标题中几个关键词展开文献综述。

(二)准备

在开始撰写之前,先要明确自己准备下几个结论,每个结论分别从这个研究的哪些结果中推导出,如何推导。其次,需要复习文献,复习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如类似的研究目的、研究指标、结果或结论。需要研究有关文献全文,而不仅是摘要。需要分析研究其方法、结果及结论的异同,而不仅是分析结论。可以参考综述类文章,但应以原始研究文章为主。

(三)撰写

一定要紧紧围绕该研究的主要结果和主要结论,讨论主要结论、比较主要结论、应用主要结论。下面几点往往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1.论述该研究的主要结论:要再次强调主要结果,进而强调主要结论。要清晰地论述结果为什么支持结论,结论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结论与研究目的的关系。如果该研究存在第二、第三个结论,最好分段分别论述。不同类型研究的结论对于“病因”和“疗效”的肯定程度有很大的区别。“描述性研究”研究结果中的“分布特征”就只能提示“可能有关”的结论,“分析性研究”研究结果中的“危险因素”就只能提示“可能病因”的结论,“实验性研究”研究结果中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效果差异”就可以下“是因果关系”的结论。

可以从该研究的方法学角度对该研究结果及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讨论,但切忌对该研究的结果及结论的可能机理进行过多的讨论,并试图用以证明该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2.论述该研究结论与文献中结论的区别:在将该研究与文献中的结论和结果进行比较时,需注意对样本、总体、研究方法、研究指标、指标测定方法等各方面均进行分析比较,从方法学的异同进而分析结果和结论的异同。

3.强调该研究的强项及创新点,讨论该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一般每一项研究都有其创新点,如果某项研究毫无创新点,那么这项研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该研究的强项和创新点应由研究者对该研究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与文献中相关研究项目进行比较而得出。如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与文献有所不同,或由于该研究的测定方法更先进、样本量更大、观察时间更长、质控方法更严密、研究方法更权威,因此该研究的结果更可靠,结论更可信。反之,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往往也是由于该研究的方法学所决定的。

4.提出建议:作者可以根据该研究的结论对目前临床实践中的程序、常规、流程提出修改建议。可以对进一步的相关临床科学研究提出建议。

五、摘要部分

(一)目的

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凝练、微型化,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其作用是让读者在未阅读全文之前就能了解文章内容;便于制作二次文献及收入数据库。

(二)撰写

摘要的结构为四部分,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应冠以相应的标题,各部分连续书写不需分段。摘要应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力戒空泛,结果部分应列出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并有明确的结论。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具体要求如下。①目的:说明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②方法:说明研究时问、参加完成研究的对象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③结果: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包括主要数据和统计学检验结果。④结论: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只限于亲自阅读过全文、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刊登的原始文献,按文内引用顺序排列写在文后。文内按1.2.3顺序在引用处标出右上角码,如在右上角标注[1]或[1—3]或[1—4]。最好是引用近3~5年的期刊文献,参考文献数目各期刊要求不尽相同,通常,论著15~20条,综述30条。引用的文献必须具有价值,引用的论点必须准确无误。取其精华,引用部分要恰到好处,宁少勿滥。参考文献格式如下。

1.中文期刊:作者(三位作者或以下可一并列上,中间加逗号;三位作者以上,只写前三位作者,后加等),文题列于作者后,然后顺序列出刊物名称、年份、卷、起页.止页。

例:姜敏,王亚娟,罗洁,等.北方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UGTIA1和OATP2基因突变的研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369—372.2.书籍文献:依次顺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年份、起止页。

例:金汉珍,黄德民,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54.255.3.外文期刊:作者西文姓用全拼,名用首个字母大写,其他顺序同中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