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论文检测软件”能否防住学术不端?


2014年02月14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高校推广“论文检测软件”

中南大学新闻系今年即将毕业的硕士生小周最近很挠头,尽管自己的论文没有抄袭,引文也
严格而规范,他仍在网上不停地搜索,以防论文内容与他人“撞车”。

让小周如此紧张的,是学校即将启用的学术“论文检测软件”。近日,记者从中南大学获悉,从2011年开始,该校研究生学术论文将全面接受“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验。这套被学生戏称为“论文检测软件”的系统由清华大学研发,通过在线检测学位论文文字复制比,来监控论文质量。

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将任意一篇文章与资源库中的文献进行比对,系统便能检测出哪些词句或者段落跟以往的论文有雷同之处,一般半个小时之内即可出检测结果。据介绍,从2011年开始,学校所有申请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均需通过此测试,否则不予答辩;博士研究生和随机抽查匿名评审的硕士研究生需在论文送审前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到所在二级培养单位进行检测。

其实,中南大学从2009年起即开始试用此系统,只不过从今年开始全面推广。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柏定国对记者称,使用这套系统检测论文被称为“机检”,曾有一位学生被“机检”出抄袭,被要求推迟一年毕业、重写论文。“学校的程序是,论文先通过‘机检’,不合格者可以提出由学校进行人工‘重审’,若不提出异议,则直接被‘机检’认定为抄袭。”

事实上,中南大学并非个案。此前,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同方知网就共同研制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数据库是“十一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共收录国内7400种学术期刊,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文献总量2420多万篇。因此,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文献,供高校检测学位论文和已发表的论文,并支持各高校自建比对库。另外,还可用于期刊审稿,项目立项评审、验收评审和报告审查,毕业论文审查,职称评定等方面。

另外,高校方面,除中南大学外,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国内一些高校都在应用相应的论文“机检”系统。据了解,“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在部分高校使用后,对论文抄袭、造假等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技术尚存局限

虽然上述系统对论文抄袭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然而,人们对于其技术缺陷也多有议论。首先,比对文库的容量就有所限制,数据库中没有收录的文章,便难以检测,每个系统依赖的数据库也有所不同,此条局限基本为众所周知。其次,系统会把作者自己先前发表的论文也作为“比对”对象,认定“自己抄袭自己”,还得进行人工二次比对;再者,对于“引文”部分的自动漏过,使得系统无法察觉引用文本是否规范,等等。

另外,针对系统,许多学生总结了自身“经验”,并在网络疯传。比如,改头换面法。先搜集到所需材料,然后进行句式改写,解释性扩充,最后整合到一起,便如同“去韩国做了整形手术”,内核不变,但面目全非,如,把词汇“传媒”改为“大众传播”,便无法检测出来。另外,还有乱加注脚法。在论文写作中,“引用”部分不属于抄袭,但由于找不到所需的引用原文,一些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需要撰写文字,然后杜撰出处,或出处不变,但把自己杜撰的段落加上引号,冒充“引用”部分。此外,还有翻译法、GOOGLE双重译文法等。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对此,有专家警告,网络疯传的方式不要轻信,每所高校的检测方式不同,即使过了“机器眼”,也不一定能过得了教师的“抽查关”。并且,系统的各项检测技术也在日趋完善中,学生且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与其研究如何应对系统检测,不如把精力放在论文的认真撰写上。”

威慑作用大于技术效果

“机检”虽然存在技术缺陷,但系统的投入使用的确会使学生更加认真、严肃地对待论文写作。正如柏定国所言,“威慑作用大于技术效果,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此举旨在对学生论文撰写原创性的监督和强调。”

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一位负责人也认为,技术手段并不能真正保证论文质量,提高学术水平。在目前论文抄袭之风日盛的情况下,技术检测可以警示、告诫、教育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尽可能地消除论文抄袭,但根本之道还在于加强学风建设。

据了解,中南大学目前已成立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工作办公室,同时,在《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中,将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创新作为研究生在学期间各种考核的重要评定条件,并将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贯穿于研究生的入学教育、课程学习、学术研讨、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从学校、院系、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多层面开展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

然而,技术的应用毕竟有其进步意义。正如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此前在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所讲,目前学术界不良学术行为时有出现,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严肃处理不良学术行为;另一方面更要着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从根源上治理学术风气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