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在编辑工作中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2014年02月20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近年来,我国学术不端现象频发,呈现出发生数量多、社会影响大、类型多样、认同程度高等特点,其原因既存在少数科研工作者自身科研素质较差,也包括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不乏科研管理制度的缺陷等因素。学术不端行为浪费学术资源、扼杀创新能力、败坏社会风气,危害较大,故须坚决抵制,最大限度地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恢复良好学风,净化社会环境。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笔者认为,期刊是抵制学术不端的阵地,应将抵制学术不端的实践细化到实际工作中,细化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从细微之处入手,在实际工作中把关。笔者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浅谈在实践工作中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些体会。

1、初审阶段行使编辑权利严格把关

编辑收到稿件之后要对稿件进行初审,一般要从稿件的基本信息和稿件的内容两方面严格把关。

1.1仔细审核基本信息,慎重处理信息更改

要审查作者提供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提供的文章相关信息,如单位证明、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来源编号等内容。本编辑部要求第一作者提供有全体作者署名且第一作者单位加盖公章的证明信或版权转让协议,声明文章无抄袭剽窃行为、无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即在投稿之初就让作者明确承诺,并保证每一位作者的认可。如果是基金项目资助课题的稿件,要求作者提供项目任务书的复印件,编辑首先会根据作者提供的复印件登录相关网站查询该基金项目的真实性,然后仔细核对项目研究方向与文章所著内容是否一致。

一般而言,能提供项目任务书复印件的作者都是得到项目负责人许可才标注的。然而,因为在期刊评价体系中基金论文比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指标,所以很多期刊都在投稿须知中明确标注“基金论文优先发表",甚至有些期刊编辑部在优先发表的基础上还要优惠发表,这势必使极少数急于发表文章的作者通过人情将自己的文章加挂在别人的基金项目之下。这种行为于项目负责人而言,看似没有损害又提供了帮助,但实际上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其他作者是不公平的,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决不允许发生的。

稿件审理过程中时常有论文第一作者联系编辑,要求更改稿件信息。例如,添加作者,补挂基金项目等。以多年编辑工作经验来看,此时提出要求的只有极少数是真正漏写了对论文形成作出贡献的研究人员,而大多数是为了“给别人帮忙’’。比如个别人可能因升学、晋升职称等急需一篇近期能发表的论文来支持,故请作者帮忙加挂自己的名字,或由于科研项目验收、结题临近等原因需要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来支撑,而请作者帮忙加挂自己的基金项目。这种行为看似对各方损害都不大,且貌似人人得利,但对真正的参与者有失公平,是不诚信的行为,是对国家科研经费的浪费。面对这样的要求,我们会主动联系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建议不要做这样的变动,陈明利害关系,表明编辑部的态度。通常情况下,多数作者都是碍于情面不好拒绝别人的请求才提出变更的,有了编辑部的态度,作者也就能理直气壮地回绝对方的要求。

1.2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深入审查论文内容

以往编辑对论文内容的审查,主要包括审查论文的选题以及论文是否符合刊物的刊登要求。例如,若论文的选题过大,涉及面太广,在有限的篇幅内,很难实现深入透彻的分析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编辑可以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甄别稿件内容。借助检测系.统将来稿内容与数据库中已发表文献就重复率进行比对,检查作者的学术诚信,检测稿件是否存在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并按照各种不端行为的严重程度给出一个权值进行度量,为编辑审稿提供依据,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笔者体会,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完全根据检测系统提供的数据判定稿件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要结合检测结果仔细分析。

(1)选择合适的文件格式,以利于学术不端文献的检出。虽然该系统支持doc、caj、pdf、txt等多种格式检索,但是doc文献的检测效果最好,应作为首选检测格式。

(2)仔细比对相似文献,甄别合理引用。笔者接触的多为医学论文,其体例相对简单固定,在论文的研究背景、实验材料、研究方法、结果描述、讨论分析等部分很容易出现文字重复。尤其在同一课题组的延续性研究中特别突出。经仔细比对后,有些内容即使出现文字重复也不能判定为剽窃或抄袭。很多编辑在实践中都支持这一观点口”。

(3)检测系统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只能与已发表的文献比对,尚在别的期刊编辑部处于审稿阶段的稿件却无法比对。我编辑部目前釆用了国内某公司的稿件采编系统。该系统能将新投稿与使用该采编系统的所有编辑部收到的稿件进行比对,如果相似度较高就会对该稿件实行特别标注,编辑可以查到相似文献的作者、题目、所投期刊、稿件所处阶段、两篇论文的相似度。这种比对相较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虽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相当有效,且能协助我们尽早发现一稿多投现象。

2、在外审阶段慎选审稿专家严格把关

专家外审阶段看似以专家为主导,编辑不能参与专家的审稿工作。但是,审稿工作极其复杂且专业性很强,能否选择合格的审稿人为稿件把关,却是由编辑来实现的。一个合格的审稿人,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对所审论文质量负责,对作者负责,同时其审稿意见也会直接影响到所办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要谨慎的选择审稿专家,否则就会使审稿过程产生一些漏洞,被个别人钻了空子,发生学术不端。

2.1审稿专家专业要求对口,但需慎重选择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

由于各学科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分支也越来越细化,选定合适的审稿人是正确评价稿件质量的关键。学科与专业不对口的稿件经常使审稿专家不知如何下手而拒审,或者即使接受审稿,发回的审稿意见也极不专业。因此,编辑在选择审稿专家时一定要了解其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检索专家近年的研究论文或其他专著,尽可能选择与稿件研究内容相匹配的专家作为审稿人。

很多情况下作者比编辑更了解本领域中谁更适合作为自己稿件的审稿人,但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作者只推荐熟人作审稿人,很容易将私人关系带到稿件评议中来,损害评审的公正性。所以,有编辑同仁提出:当稿件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不常见,文献检索未发现相似论文时;当编辑选择的几位审稿人都没有审回时,可以选择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但最好与编辑选择的审稿专家搭配使用,不要完全依赖作者推荐的审稿人。

2.2选择有职业道德的审稿专家

学术期刊的生命力取决于学术水平,严格的审稿过程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次,所选择的审稿专家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好的职业操守,要热爱期刊工作、支持期刊事业。以下几种现象要引起注意。

(1)审稿专家如果觉得近期科研工作繁忙、社会工作过多,不能及时完成审稿工作,就应该及时联系编辑更换审稿人,而不是审稿拖沓,甚至敷衍。否则,作者在多日等待无果的情况下可能不通知编辑部就会将稿件改投他刊。编辑应该经常保持与审稿专家的联系,对于不能及时审回的稿件要尽快更换审稿人。

(2)有些审稿专家将审稿工作交给学生或身边的年轻人,自己只是做最后的审查,认为这样既加快了审稿速度,又锻炼了年轻人,一举两得。殊不知,这样做就让作者未发表的文献透露给了更大范围的人,没有履行为文章保密的义务,为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极个别审稿专家会对熟悉人的稿件把关不严,只写一些浮夸的审稿意见,而对与自己有利益冲突人的稿件采取拖延等办法对待,或因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退稿。对于这种专家的意见,编辑在仔细研读审稿人意见时要及时发现,更换审稿人,并不再送给此类专家审稿,以保证稿件审查的公正性。

3、恪守编辑工作的职业道德

采用单盲或双盲的审稿方式,严格选择、仔细甄别审稿专家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作者与专家的人情关系影响了审稿意见,给编辑部对稿件的取舍带来困难。在关注审稿人群体的同时,我们还不容忽视一个环节—编辑。一般情况下,编辑都能够认真履行职责,但编辑自身也会遇到人情稿件。在我们的制度里并没有编辑对熟人或是有利益冲突的作者须回避的要求,况且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由专门的编辑负责处理相应栏目的稿件,这种回避也是无法实现的。当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打过招呼之后,编辑在对稿件的初审方面,在选择审稿专家时依然必须要出以公心、一视同仁,这是要通过编辑的自律来实现的。在初审稿件时,不能因为是人情稿件而放松审查的要求,致使有学术不端可能的稿件流入下一个环节。在同行评议阶段,不能故意选择与作者熟悉的专家,不能故意选择审稿速度较快且把关不严格的专家,以使稿件尽快通过外审阶段;更不能故意延缓同类稿件送审,为人情稿件快审快发创造条件。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为学术不端稿件的发表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编辑要恪守职业道德,要以公正之心对待每一篇稿件、每一位作者。

4、引导作者参与到抵制学术不端的行动中来

发现了学术不端行为如何处理?是一退了之,还是通报给作者单位,将作者甚至作者所在单位加入黑名单?笔者认为这样做,从学术期刊、从编辑角度而言并无不妥,尤其是后者对作者有很强的警示作用。但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很多学生作者,他们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都有,确有被查出学术不端的现象。在深入的接触中笔者发现,他们的行为往往就是他们所处环境的縮影。比如有些年纪比较大的导师,自己都不能理解、重复以前自己发表过的文章是自我抄袭。再如,有些文章与本课题组之前发表的文章大量的重复,甚至很多数据都是重复的,只有少数一二组数据不同。经常是导师“想出来’’的办法,这样既可以降低实验经费,又不耽误所有学生毕业。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同意Nature的观点:并不是所有旳学术不端都罪大恶极,也并不是所有学术不端者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背上骗子的骂名。

对于每一篇疑似学术不端稿件,我们都要认真核实,避免因为自己不够谨慎的行为影响了作者的声誉。发现学术不端的学生作者,我们必须给予严厉的警告,同时也要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毕竟尚未发表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相对于已发表论文造成的不良影响要小,并且可以通过退稿或修稿来消除不良影响。Nature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具体的实验室,应该把哪些是能够做的和哪些是不能够做的事情具体化,来降低一个单个研究者的决定被指控为学术不端的几率。”我们作为高校学报编辑也应该借助讲座等方式,通过指导学生作者修改稿件等机会,帮助他们认识到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怎样去参考别人的文章,怎样去借鉴前人的成果,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哪些具体的行为是学术不端,坚决要抵制。这样可能比总是空洞的宣讲学术不端的定义,学术不端的危害性更有实际意义。每多一位警醒的学生作者,抵制学术不端的阵营就会多一份力量,将来的学术界就有可能多一位优秀的学者。

学术期刊编辑在实际工作中,要恪守职业道德,认真把好每一关,不给学术不端稿件打开方便之门;引导作者、帮助作者认识学术不端,壮大抵制学术不端的力量。从细微之处做起,净化学术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