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高校教师剽窃案件引发的思考


2014年03月24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高校教师剽窃案件引发的思考近几年来高校教师的剽窃案件越来越多,例如因剽窃他人作品,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最近在媒体上发表致歉声明,对侵犯他人著作权一事表示歉意。还有复旦大学的三起举报涉及的教材抄袭、论文抄袭的案件经查属实,学术规范委员会建议对举报涉及的外文学院、五官科医院和信息学院的有关教师、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停止招收研究生、开除学籍等不同的处理。不少人感叹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一片净士。

一、剽窃的动因和方法

有人不禁要问,作为高校教师为何在剽窃?作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校教师何以屡屡做出剽窃的事件,其现实根源是什么?

高校教师论文剽窃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经济利益,在高校中收入是与职称紧密联系的,而职称和发表的论文以及编写的教材都有相当大的关系。评讲师,副教授,教授,院士等都需要大量的论文作基础,但许多人不愿意静下心来做研究或者是做不出研究成果又想早点评职称就不得不走剽窃这条路。

职称评价制度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专利。在中国大学里,职称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准,同时也与该教师的福利、待遇等密切相关。由于在很多学校职称评价制度是只看论文而不看教学,导致很多教师是上课就是混混而已,而论文是尽量多写,实在写不出来就只有抄了。还有就是编教材时的剽窃,有些高校教师为了更快的评职称就把同一门课的几本教材拼凑成一本新的教材,也就变成了他的教研成果。

高校教师剽窃的途径或方式有哪些呢?最主要的做法就是文字抄袭,在早些年文字抄袭就只是抄一篇文章,然后进行修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不适用了,于是又出现了抄多篇文章,引言抄A篇,第一段抄B篇,第二段抄C篇,结尾抄D篇。第二种做法是对内容编改,例如原文中是描述得很详细的内容进行概写,原文中是概写的扩展为详细描述的;或者是将别人说的一些话稍作修改就成了自己的话。第三种做法是语际变换,最常见的就是把外文原著翻译一下就成了自己的著作。

二、应对之策

高校教师剽窃之风越来越烈,而且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如何来应对剽窃之风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改变现在的职称评定制度,现在的职称评定制度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削弱职称和待遇福利之间的联系,降低论文和编写教材在职称评定中所起的作用。高校教师的两项工作是:教学和科研。但评职称的时候往往只对科研进行评定,而没有对教学进行评价,我觉得高校教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学,就是要传递给学生知识,这点都做不好,如何去当一名好老师,又有什么资格去评职称呢?应该从学生的反应程度以及学生学会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定期举办讲课比赛,提高高校教师的讲课能力,对课讲得好的教师要进行奖励,对上课只是为了混课时的教师要进行通报批评甚至开除。现在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一方面是训练少了,另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师的动手能力也极差。应该把就业也作为评定职称的一项指标,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就是职称评定应该是能上能下的,对于身居一定职称的高校教师,如果在连续两年没有达到相关的的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就要考虑职称进行降级。对于职称的人数不应该有太严格的控制,对于满足条件的教师,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参加职称的评定。

第二,加大对论文的检测能力和对论文剽窃的界定,以前对论文的剽窃查处只是一种偶然的行为,有人认为只有那些运气不好的人才会被查处到,不过现在不多了,随着公众对教师剽窃的不断关注以及论文检测软件的更新换代,对论文的检测能力越来越强,对想进行论文剽窃的教师有一定的威慑。而对于教材的剽窃,教材的审核部门要严格把关,如果新编教材和已有教材相似度过高,则不能通过审核。

第三就是加大对剽窃的处罚力度,现有的剽窃处罚力度过轻,使得很多人挺而走险,许多被查出剽窃的人都只是通报批评或公开道歉而已,这对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一个思想:抄袭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这肯定会导致抄袭之风的愈来愈烈。

首先应对高校教师建立一个诚信档案,一旦有抄袭事件,就会在诚信档案有所记录,这样即使剽窃教师想换学校,新学校可以查他的诚信档案,如果有剽窃现象就可以给以拒绝。其次对剽窃事件处理要严肃,只要是主动剽窃的,要撤销其相关职务和职称并给一定的查看期限,如果再犯直接开除。第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对于剽窃事件尽可能的在网络上或报纸上进行刊登,对剽窃的处理事件进行报道,对剽窃的相关法规进行报道。

以前人们认为剽窃只会发生在一些水平较低的学者身上,但近几年的事件说明远远不是这样的,在一些知名的高校或者一些功成名就的学者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剽窃风气不仅是学术之害,也成了社会公害,不仅导致学术腐改,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而且损害了中国学术界的整体形象,十分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学术形象。

“抄袭的一代”、“中国知识界十大剽客排行榜”等辛辣的讥讽已经令中国知识界及全社会不能再对此问题忽视宽容。了解剽窃的种种方式,切断剽窃的现实根源,加大对剽窃的处理手段,寻求法律道德经济等多角度的对策是国人都应关心的一件大事,愿早日还学术一方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