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学术编辑:监督学术不端、引领学术创新的“警察”


2014年11月0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一、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而“国家创新指数2010”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为57.9,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排名21位;美国、瑞士、韩国和日本排位分居1至4位”,中国创新能力与美日等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术是教育、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然而“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杂志社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和大量国际学术文献为全文比对资源,对3 200多家期刊编辑部累计上传的92万多篇稿件进行的学术不端文献的统计结果,仅仅文字重合率在30%以上的文献就达近10万篇”。

如何才能改善中国学术研究现状,减少论文重复率,提高学术创新性,已迫在眉睫。目前国家已从两个层面开展建设,一是从宏观上颁布《中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作者的知识产权特别是著作权、署名权、出版发行权等给予充分保护。这些宏观法令的出台充分反映了国家对版权的重视,注重原创性,提高创新意识。二是从微观上颁布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例如《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科研不端行为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国家进一步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制度建设与惩处规范,各大高校与科研机构也纷纷制定各种学术道德规范、条例,例如《北京大学教师学术纪律规范》《清华大学教师科研道德守则》、中科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条例》等相继出台,以期约束、纠正科研工作者的行为。

针对各个国家科研抄袭剽窃、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现状,学术界展开激烈讨论。目前关于学风问题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道德与法律建设层面:朱丹丹分析了科技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科技工作者利用“科技中性论”来淡化自己的责任;现代科技的不确定性造成了科技道德的相对滞后性,科技的发展速度远远领先于伦理规范的发展速度;缺乏有效的科技评审机制,导致国内少数科技人员出现道德迷茫甚至道德失范的状况。钱荣贵在《出版界应构筑学术反腐机制》中建议学术期刊的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科技部)迅速制定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以此来规范编辑行为,并提出全面推行匿名审稿制,采取联合抵制行动,建立期刊社、责任编辑、作者三方责任追究制,完善必要的写作规范(如论文的注释、结构),倡导学术批评之风等,以构筑学术反腐机制。王会认为一方面应该加强对编辑工作者学术规范的教育,培养学术道德自律精神,制定学术规范标准;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更应该具有“守门意识”,不能一味地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必须坚持专家匿名审稿制度,杜绝“人情稿”;充分掌握学术动态,杜绝一稿两投、改头换面重复发稿;建立作者诚信档案;控制注水论文发表;强化主编、编辑责任追究制度。张莉、张凤莲在《科技编辑的学术把关》中就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所需把关的诸多要素中最难最重要的学术质量把关方法展开详细论述,提出在专家评审、编委会或主编终审、以及编辑加工过程中要分阶段把关,编辑过程中用基础知识把关、用专业知识把关,培养敏锐的编辑嗅觉。

二、不少人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属于学术道德范畴,编辑不可能左右作者的学术道德,杜绝剽窃抄袭只能靠作者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才能实现,学术期刊只能通过建立学术反腐机制来发挥作用,而较少认识到学术编辑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发挥的作用。事实上,学术编辑在端正学风建设、降低学术不端现象上大有作为。诚如钱荣贵所言,编辑出版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环节,同时也是剽窃、造假等学术腐败行为最终出笼和形成危害的必经途径,只要在这一环节构筑“防火墙”,就有可能遏止学术腐败。然而,仅仅建立反腐机制还不足以最终遏止学术腐败,监督学术不端、推进学术创新的关键还在于学术编辑的执行力。笔者认为,每位学术编辑应该勇于承担“学术警察”职能。根据《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的职责主要有:预防、制止和侦查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等等。“学术警察”,顾名思义,主要是维护学术秩序和规范,预防、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实行学术监督。只有所有学术编辑严格监督把关,才能杜绝剽窃、抄袭现象,降低一稿多发现象,有效优化稿件质量,引领、推动学术创新。

第一,编辑初审环节严格使用学术不端检索系统,自觉充当学术监督“警察”职责。目前学术期刊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大量同质稿件重复刊登。据汤森·路透公司的调查,2008年全球刊发文章与1990年相比,文章发表量增加了1倍,被撤文章比例增加了10倍。《自然》在社论中认为“除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期刊和学术界对学术不端的逐渐重视、论文造假检测技术的提升,以及期刊撤销文章的主动性,从客观上导致了论文撤销数量的大增”。“高撤稿率”正是期刊杂志对学术行为不端严加防范的结果,反映了国际期刊学术界的进步。

中国现在也非常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流行的反抄袭系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共同研制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另一个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OST反剽窃系统”软件。中国知网“学术不端监测系统”将检索结果分为四种颜色,绿色代表“无问题记录”,黄色代表“重合字数大于1 000字或重合百分比小于40%”,橙色代表“重合字数大于5 000字或重合百分比在40%到50%之间”,红色代表“重合字数大于10 000字或重合百分比大于50%”。学术编辑只要严把学术不端关,人人负起责任来,坚持对每篇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索,就能在初审环节确保文章的原创性,迅速将“红色”、“橙色”稿件做推高处理,再从“绿色”、“黄色”稿件中选取优质稿件,送给相关专家进行二审,以保证文章的质量与水平。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杂志社认识到使用检测系统的重要性,纷纷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去抵制、对抗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尽量避免一稿多投、抄袭成果进入下个环节。

第二,学术编辑主动将“红色”、“绿色”检测结果反馈给作者,可以有效发挥“学术警察”的警醒、威慑或激励作用。

中国人口众多,高校林立,投稿作者数以千计,核心类期刊杂志每年收稿量不下于30万篇,编辑人手不足,一般只主动与录取稿件的作者进行沟通、交流,绝大部分不录用稿件都不一一回复。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作者几乎很少收到来自编辑部的否定、批评性回馈信息,因而为提高发稿率,一味广撒网,较少重视自身稿件的修改完善工作,一稿多投屡屡发生,引起学术纠纷。学术编辑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文章质量、文字表达等给出最基本的印象,重复率高的“红色”、“橙色”稿件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退稿回复,并附上检测重复率百分比比例。

中国学术体制缺乏竞争性,许多教师获得高级职称后就停滞不前。目前中国许多学术期刊采用稿件时,往往以职称和学历作为评价稿件质量的外在重要条件,教授发表文章相对容易,因而他们投入科研工作的时间、精力明显减少,稿件缺乏新意。有些导师自己忙着四处接课题,具体研究工作全靠学生完成,论文成果学生执笔,遇到不负责的学生,无视学术科学性、严谨性,随意粘贴复制、剽窃抄袭他人成果,导师也未认真把关、督导与检查,结果师生联名发表的文章抄袭率极高。编辑及时将这些“红色”、“橙色”警告信息反馈给老师和学生,能够提高他们对剽窃事件的重视程度,端正学风,不再重犯错误。

对于那些检测呈“绿色”、“黄色”的稿件,编辑可以进入检索细目环节,根据数据库提供的相似文章来判断稿件选题、观点是否有新意,再决定是否进入二审环节。因网络系统检测速度便捷高效,学术编辑将文章匿名送给相关领域专家审稿的同时,也可及时告知作者文章已进入二审环节。学术编辑这种细致入微的做法并不需要花费特别长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对作者辛勤耕耘、刻苦专研的肯定,有助于培养青年科研工作者尊重科学研究、尊重他人成果的学风,养成脚踏实地、独立钻研的精神,对中国学术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第三,学术编辑只有提高专业技能,培养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方能火眼金睛剔除低水平重复文章,引领推进学术创新。

学术编辑不同于一般编辑,肖建新在《论学术编辑的学术传播能力》中指出,学术编辑是编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其身份兼有编辑与学者、编辑与专家的二重性,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强烈的学术导向力;很强的学术沟通力;娴熟的学术驾驭力。现有的学术不端监测系统只能对文字重合率进行检测,并不能直接对思想内容和学术观点的创新度进行评判。编辑可以借助技术来判断稿件质量,但决不能单纯、过分依赖技术。目前许多学术编辑自身主体意识不强,将防范学术不端、判断学术创新的重任完全交给检测系统和审稿专家,自己审改文稿往往从纯编辑技巧角度出发,对论文进行勾勾划划,重视论文“编务加工”外在形式质量,而忽视编辑全方面“把关”及“编辑加工”等职责。

学术编辑作为“学术警察”,其监督工作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达层面,还应该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尽管对作者文章内容的创新度评判一般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完成,即通俗的“二审”或“专家审稿”,但现在学术期刊彼此竞争激烈,高水平期刊杂志的审稿周期相对较长,许多尚未成名的中青年学者为了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往往采取“一稿多投”,如果编辑不具备慧眼,很容易将好的稿件拖放时间过长,等二审三审专家意见反馈回来时,文章已经被其他杂志捷足先登,与好稿件失之交臂。因此,编辑要想胜任工作,还需要不断充电,本着学而不厌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和鉴赏水平,工作之余多学习自己主攻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学术界动态,关注其他期刊杂志刊登的成果。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善于发现稿件的创新之处,包括研究客体新的研究方面、新研究问题、新方法、新实验、新资料、新角度、新发现、新思想、新观点以及新诠释、新见解等等,才能对稿件初审、送审的把握能力更强,工作也更积极主动。第四,学术编辑必须提高职业道德,以确保“学术警察”的监督权力不被滥用,有效预防学术腐败。

在司法实践中,警察不仅是权利职能部门,依法对社会大众进行监督,其本身也需要进行内部监督,以保障权力行使的公正性。学术编辑在行使“学术警察”监督权力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内部监督,重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学术腐败并不仅仅局限于抄袭、剽窃,还包括学术造假、权钱交易,刊用关系稿、人情稿等,作者无论是进行学术造假,以金钱开路,还是利用权势或社会关系递“特殊稿件”,其终极目的是使不符合学术规范、达不到发表程度的文章公开发表出来。学术编辑若为权势、金钱、关系所动,放松标准,防止学术不端、引导推动学术创新的努力就会落空。因此,学术编辑必须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倡导“以德治编”,培养编辑的学术责任感,追求“真、善、美”三者在编辑活动中的统一,不断提高编辑的科学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好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后一道关口。

学术编辑的“学术警察”身份,仅是一项非常柔性的监督权,目前还没有得到政府部门或期刊界的合法授权,其实际发挥能力大小完全有赖于作者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如果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置若罔闻,任何人也无可奈何。但是只要所有杂志都坚持这一用稿标准,抄袭剽窃作品根本没有发表空间,也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作者最终不得不按学术规范行事。

中国学术期刊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最主要的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在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术编辑作为“学术警察”监督学术不端,引领推进学术创新,任重而道远。期刊界较少反馈负面信息的现状,大大降低了期刊杂志对作者的警示、训诫作用,学术编辑应该充分利用这种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获得的令人信服、不容辩驳的证据,彰显期刊的权威性,对学术剽窃复制行为及时给予“红牌警告”,增强对违规者的心理压力,凸显期刊杂志学术警示功能,确保学术期刊的质量。只要学术编辑人人恪尽职守,强化学术监督与学术规范职能,注意与作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避免作者的抵制或反感,根据稿件质量用稿,避免钱权交易,去除人情稿件,保持公正性、先进性、科学性、原创性,就能实现其宏伟蓝图,在引导、推进中国学术创新发展中贡献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