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论语言学科论文写作的三阶段


2014年12月22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语言学科论文是对语言学科范围内的一个理论问题或应用问题作系统性研讨与探究,并发表个人见解,所形成的新的研究成果的文本表现形式。其问题的研讨和论文的写作是中文系、语言学系本科生的一项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门基础课。本文讨论本科生如何学习汉语研究与论文写作,以帮助同学们学好这门基础课。

为了便于教和学,我们把完成一篇语言学科论文分为三个阶段来讨论,这三个阶段是:选题阶段、研究阶段、表达阶段。本科生开始学习写这种专业性研究性的学科论文,一般都会感到困难。比如开始要选题———“万事开头难”;研讨问题需要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五花八门,掌握和恰当选用难;有了研究成果,按专业学科论文的要求表达出来难。每个阶段的“难”远不止这些,要奋力战胜这三个阶段的重重难关,完成一篇专业学科论文,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因此,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教授把闯过这三阶段,完成一篇语言学科论文概括为“过三关”。他说:指导学生学写学科论文,“不是静态地讲述主题、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与要求,而是强调‘过三关’。”“一为选题关。常言道,题目选对了,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说,这样从肯定方面作出判断,显得稍为过分,那么,从否定方面提出判断,认为题目若选得不对,文章就一定不能写好,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二为研究关。题目选定之后,必须对有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是否有新意,有深度,有说服力,都取决于能否过好这一关。三为表达关。有了研究成果,必须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词语表达出来的概念是否准确,通过小句表达出来的判断是否严谨,通过小句关联表达出来的推理是否缜密,整篇文章是否明晰晓畅,都取决于能否过好这一关。”(邢福义:序卢卓群、普丽华著《中文学科论文写作》)邢先生的论述,是学写学科论文的指导性意见,我们在下面讨论论文写作的三阶段时,将这些重要论述及其精神融入我们的研讨之中。

一、选题阶段

做语言学科论文,当然要接触过语言学科的基础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至少要开始学习古今汉语课程,同时还要有哲学、逻辑学、数学、文化学、社会学、史学、文学等一般性知识储备作为选题研究的基础底蕴和背景知识。这些知识靠我们平时有意识的长期积累。当然,不能等这些一般性知识都储备齐了再去选题作文,要边学习,边积累,边实践,边提高,交织进行,不能单打一地进行某一项工作。

选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一般性基础知识,还有一个重要前题:“要有极其敏锐的语感。”(吕叔湘《给一位青年同志的信》)这就要学会做有心人,要随时随地留意各种语言现象,注意和语言相关联的种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解读与领悟,还须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些都可能成为选题的原动力或选题的开始。

选题要新,这是毫无疑义的。古人非常强调诗文立意要新。如唐代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唐代皇甫湜说:“夫意新则异于常。”(《答李先生第一书》)清代李渔说:“如其意不能新,仍是本等(这一等级,按上下文意,当指末等)情事。”(《窥词管见》)古人的话语虽是谈论作诗词,对我们选题作文也是一样的道理。立意不新,选题也无所谓新了。初步选定或即将选定的课题或题目,得要照季羡林先生教导的去做。季先生说:“训练学生的第一步,就是会用‘目录学’(借用这个名词),在确定了要搞的题目后,把与这方面有关的文章全找到。有的研究生导师就是这样训练学生,在确定了研究课题以后,把学生带到图书馆把目录翻一遍,看看中外文杂志,在没学会用‘目录学’以前别写论文。”(《关于学好中文和外文》)这表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如果没看到已有的研究成果,你的选题与研究就可能会出问题。这也是确立选题的难点之一。正如古人教导的“不可蹈袭前人”(宋·吕本中《童蒙诗训》),要求“跳出窠臼外,时加新意,自成一家”(元·顾瑛《制曲十六观》)。选题要不落窠臼,得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当今学科建设的需要,或从推进单位、个人工作与学习新的需要,以解决它们中间存在的理论问题或实际应用问题,是产生新选题的重要方面。

举一个例子。马建忠是清朝的外交家、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可他为什么要做汉语语法这个课题呢?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受列强的侵侮,变得极端衰弱、落后,马建忠极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认为这是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国家贫穷是因为汉语汉字难学,而汉语难学是因为汉语的语法规律未被揭示出来,学习汉语占去了读书的时间。他便考虑写一本语法著作,让学生掌握汉语言的规律,使之有效地缩短学习汉语的时间,以便腾出时间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达到科教救国的目的。这就是马建忠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解读与领悟,因此选题作了《马氏文通》。他的这些想法我们暂不去评说,仅就学术研究,对这部巨著本身而言,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富于创造性的一部语法书”(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它标志着汉语语法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创立,标志着汉语研究进入到现代语言学时期。马建忠的这一选题对中国的语言学发展史来说,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其影响是深远的,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本科生,刚开始学选题作文,似不宜选作大课题,在学习语言专业基础课之后,可联系实际语言现象包括新词新义词、一个结构、某一点儿新用法等,选取一个有新意的小点或小点中的小点来研讨。也可在语言的交叉学科中,如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艺术语言学等选取一个有新意的小题来做,以磨练自己。要注意,选取作题的这一小点,在语言学科中,一定要有一点儿新意。没有任何一点新意,就是说,“题目若选得不对,文章就一定不能写好”。

选题的难度和复杂性,选题的方法和重要性,科学家们精辟地讲出了自己的深刻体会。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课题的形成和选择,……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些论述,对我们学习选题是有启发意义的。

题目选定后,要作一个全盘的考虑,诸如文章的脉络、中心论点、材料范围、语言表达等等方面,实际上,一开始选题,就开始了研究工作,就要为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尽可能全面的思考与准备。

二、研究阶段

研究阶段的“研究”,当指做研究工作。做研究工作,首先要收集资料,包括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状况的各种记录,这是已知的显性信息材料。以语料为主的实证性材料,这是有待发掘的隐性信息材料。语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产生个人创见的原料、基础和依据。还有与选题相关联的所有材料,要尽可能地收集全,这是我们做研究工作的辅助性信息材料。在材料工作上,我们一点也马虎不得,否则难以进行研究。

有了材料还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基础课中已学到了诸如层次分析法、替换分析法、歧义分析法、分布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等,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时和共时分析法、静态和动态分析法,如此等等。可选取一些相关的著述来学习,比如可读《汉语小论写作初步》和《中文学科论文写作》,初步了解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再读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2003年),邢福义著《汉语语法学·研究论》,陆俭明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袁晖、戴耀晶编《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语文出版社,1998年)等相关著述。古今中外谈研究方法的著作都可以拿来学习,为我所用。没有方法或缺少方法,在一大堆材料面前就束手无策;有了方法,不会恰当选择,不会灵活运用,也难以产生理想的研究成果。

研究工作的关键是要产生创见,即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除了学习研究方法,还要学点思维学,形成具有独创性、多元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钱学森说:“创造性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1995年3月16日给戴汝为的信)创造性思维才是产生创见的思维方式。有了材料、研究方法、思维学知识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储备,便可以开展研究工作了。

吕叔湘先生教导我们:“研究一个问题,从什么地方着手?自然从收集材料着手。”“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材料,就可以试做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的结果。一般不会一次解决问题,往往是经过初步分析,难题更加清楚了,更加集中了,然后再有目的地继续收集材料,进行分析。这样反复几次,觉得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就可以动笔写了。有时候写着写着,还会发现原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还需要继续补充研究。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这里还有漏洞,那里又有问题,原来的想法全不对头,要另外从头做起,这样的情形也是会有的。”(《给一位青年同志的信》)总之,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语料进行细致的辨识,反复分析、提炼、归纳,“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成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毛泽东《实践论》),从而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的规律性。这就形成了我们的创见,我们的观点或者论点,形成了文章的灵魂,基本上完成了研究阶段的任务。邢福义老师告诫我们:“文章是否有新意,有深度,有说服力,都取决于能否过好这一关。”

举几个本科生的例子。湖北大学中文系96级学生王祖姝在学习《现代汉语》课程时,发现“于是”这个词还有用法教材中没有讲到,于是抓住这个词,对其用法选题研讨。她收集了200多条例句,遵照老师们的教导,选用合适的方法开展分析、探讨、再分析、归纳、提炼、抽象出自己的观点。又反复验证,并认真选用例证材料,再经修改审定,写成了《试论连词“于是”的承接方式及其作用》[载《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同班的孙雪敏同学发现贬义成语多由褒义成语转化而来,便选作这一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一语言现象作了历时调查与分析,找出转化的特点与原因,得出了带规律性的结论,写了《成语语义褒贬转化试析》(载《语文建设》1999年第4期,香港《启思教学通讯》2000年第1期转载)。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99级学生周毕吉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你一拳,我一脚”、“热一阵,冷一阵”之类的短语归纳为“A一量,B一量”,在不断收集语料的基础上,对这一结构从构成要素、语法意义和功能以及语用价值,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讨论,不断和老师、同学切磋琢磨,写了《浅析“A一量,B一量”式并列短语》)(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同班的段濛濛同学对宗教和动物词汇的语义关系做了多次研讨,又由总写一篇长文章到分写几篇短文章,再到总写一篇长文章。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反复思考与写作,完成了《宗教对汉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杨晓红是湖北大学新闻系93级学生,她写的新闻传媒方面的文章《试论当今报刊引用语特点》(载《理论月刊》1995年第9期)和《新闻标题的引号用法》(载《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虽说是新闻报刊方面的论文,其研习与写作的方法和过程,跟写语言学科论文是相通的,就此两文的内容,也可以看作是语言应用研究的一个方面。从这些学生研习与写作的例子看,研究阶段是一个出成果的核心阶段,同时又是与选题、表达紧密相连,且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的一个关键阶段。

邢福义老师对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作了一个简明的概括,他说:“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不仅仅限于想一想,而是咬着不放,大量收集有关材料,从中归纳出规律,比较系统地发表自己见解,这便是研究工作了。”(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教程·代序: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自学》)。

事实表明,研究阶段既与选题阶段紧密连接,又与表达阶段交融联结。吕先生的论述早已说明了这一点。而与下一阶段的联系,邢福义老师说:“一开始研究问题,实际上就开始了如何表达的思考。”研习与写作的实际也正是如此。下面讨论表达阶段,无疑贯注着前一阶段的思考。

三、表达阶段

大学生在中学学过作文写作,到大学又学习基础写作或写作概论,这为语言学科论文的文字表达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把这些写作知识迁移用来学写语言学科论文。

一般来说,文章的表达,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文体结构,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语言逻辑。我们结合语言学科论文的表达,来谈表达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重点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表述这两个方面。假定在上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全部完成,只剩下用文字表达的事情了。

对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格式,古人早有论述,今天可作为借鉴。如元代潘昂霄《金石例》中说:“体制亦不可不知,如记、赞、铭、颂、序、跋,各有其体,不知其体,则喻(比方)人无容仪(容貌仪表),……体制既熟,一篇之中,起头结尾,缴换曲折(转折变化),反复难应,关锁血脉(文章的关键与内在联系),其妙不可以言尽,要须自得于古人。”我们今天做学科论文,其代表形式就是毕业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格式、能力要求等,国家标准局、省教育厅和高校教务处都有要求照办的明确规定。

表达方式,即文章表达的方式,一般指在某种体制的要求内,对文章的组织和布局,材料的选用和锤炼等方面,按一定的体制规范来处理并实现其表达的种种手段。其语言表述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这些方式,古人多有论述,现代写作学之类的书文,亦有讲述,要学会把它们拿来有选择地综合地运用于语言学科论文写作之中。这里的表述方式亦指语言的具体表达。语言的表达必须符合逻辑,语言的运用要合乎规范,句子通顺晓畅,不写错别字等,是大家都知道的。问题在于一个字:“做”———即多读多写多修改。

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表述这两个方面,说到底,一是表现在文章的组织、安排与调整上。朱光潜先生说得好:“材料只是粗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又说:“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每一段就是一个队伍,摆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发生最大的效用。”(《选择与安排》)做到这些,一般要多次修改。我们读过王力、吕叔湘、邢福义、陆俭明等众位大学者的优秀论文,都是这样组织文章的典型代表。二是关于语言表述。邢福义老师特别注意论文中语言表达与逻辑之间的关系,他说:“有了研究成果,必须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词语表达出来的概念是否准确,通过小句表达出来判断是否严谨,通过小句关联表达出来的推理是否缜密,整篇文章是否明晰晓畅,都取决于能否过好这一关。”经过选择安排和语言上的反复推敲斟酌,这些问题解决了,表达关也就能过了,一篇学科论文就能圆满完成。

四、结语

我们把完成一篇语言学科论文的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是为了便于教学,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完成一篇学科论文。由于经过这三个阶段很不容易,有很多困难要去战胜它,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关隘要闯过它,所以,通过这三阶段我们把它形象地称作“过三关”。这三个阶段或者说“三关”,它们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联结、互相影响的,是交织在一起的。正如邢福义先生所说:“这三关不是孤立的、顿变性的三个阶段,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三个步骤。简要地说:一开始选题,实际上也就开始了研究工作,而一开始研究问题,实际上就开始了如何表达的思考;反转过来讲,在表达阶段,文章写着写着往往会觉得某些或某个论断需要修改,有时还会觉得题目需要改动,这又是表达对研究和选题产生了逆影响。”(序卢卓群、普利华著《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这里说明了这三部分绝不是解剖成分离的静态的摆着不动的三大块,我们学习了“三大块”之后,一定要把它们整合起来,弄清它们之间交织与叠合的关系,并用一条“意脉”串通起来,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融合理解运用,使之生成新知,真正发挥它帮助我们学写语言学科论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