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015年01月14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最后阶段采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它能够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得到学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目前,大学本专科毕业论文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毕业设计,大多应用于工科和设计类专业;另一种是学术型论文,主要应用于人文社科和理科专业。毕业论文制度实施以来,整体上保障了学生培养质量。近年来,传统的学术型毕业论文出现了质量滑坡的倾向,学生缺乏积极性,社会对毕业论文的成果也不关心。其中固然有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精力不集中的原因,更与毕业论文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有关。从改革实践看,当前本专科毕业论文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在保留学术型体裁的基础上,引入多种实践型论文体裁,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新增了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三种毕业论文体裁;四川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将毕业论文拓展到调研报告、报纸版面设计、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鼓励学生从新闻作品、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中任选一种毕业论文形式;重庆文理学院新增了市场策划、市场调查和预测报告等新体裁。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新的形势下,办学者看到了毕业论文形式“一刀切”的弊端,因而引入多元化的实践型论文体裁成为了诸多高校的选择。但总的来看,目前相关改革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方面仍有许多模糊之处。例如,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的合理性与依据何在?相关改革应如何实施?试点院校有哪些成效和不足?今后又该如何发展?对于这些重要问题,目前办学者仍缺乏系统的认识,相关研究也很少见,从而导致改革缺乏明确的依据和方向,也引起了某些质疑和争议。鉴于此,本文将对我国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从而为今后相关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一、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的背景与依据

(一)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毛入学率已由1998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26.5%。马丁·特罗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一50%区间时,为大众型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型转型阶段,高等教育应在观念、功能、学校类型、学术标准、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按照上述理论,我国高校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应在多个方面进行积极转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化。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我国高校日益分化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呈现出多类型、多规格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本专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已有较明确的认识:除少数研究型大学外,大多数院校应以培养实务就业型人才为主,即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毕业论文的体裁类型应根据学校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单一的学术型论文已难以符合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复旦大学副校长周鲁卫教授认为,对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大学的定位不同,专业特点不同,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同,如有些研究型大学是培养学术人才,有些职业院校则以培养就业型人才为主。后者的毕业论文应更强调实践性。可见,实践型论文改革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化的必然要求。

(二)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是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的应用型走势对本专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以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就在实践教学。然而,我国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由来已久。

在许多高校,实践教学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实践教学场地设施不足,组织管理粗放,教师实践能力不达标,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问题,办学者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强化实践教学是大学教育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而在毕业论文环节增设实践型论文体裁,就成为办学者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境的必然选择。同时,办学者也可以藉此倒逼教学改革,使教学双方尽早进入“学以致用”的阶段,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是克服传统学术型论文弊端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我国人文社科专业的毕业论文一直以学术型论文为主。这种文体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学术型论文重在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却难以反映其实践能力,对应用型专业来说尤其如此。如北大会计系姜国华教授就认为,“从会计学科本身的特点来讲,会计是重实务的学科,一篇学术论文能提供多少实务方面的训练值得怀疑”。其次,由于理论性文章观点多样,网络资料也容易取得,所以,传统毕业论文往往宏观理论选题过多,联系实际的选题过少,导致论文脱离实际。

最后,大学课堂教育的经典型和时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普通学生难以了解最新学科动态。此外,学生也缺乏足够的科研训练,因此在撰写论文时只能被动服从教师安排,无法发挥其能动性,更缺乏创新。相比之下,实践型的毕业论文更有助于克服上述弊端:首先,实践型体裁适应了应用学科的特点,更有利于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北大会计系姜国华教授就认为,“允许学生选择案例分析和实习报告两种形式,更契合会计学重实务的特点”。其次,实践型体裁通常源于实际需求,因此它不但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在内容上也更有创新性和可行性,从而避免了学术型论文主题空泛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最后,实践型毕业论文通常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职业规划有关,学生也更熟悉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因此,学生的态度将更加积极,有助于提高论文质量。

二、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的实施要求

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是对传统毕业论文教学体制的一大创新。这种改革不仅涉及到文体的改变,更涉及到人才理念的改变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具有创新性强、敏感度高、影响广泛的特点。正因如此,相关改革的实施更应科学严谨,其实施方案应经过充分的论证和严格的考察。那么,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应如何实施呢?它应具备哪些条件和要求?这是改革必须明确的前提,也是当前许多研究者和办学者不甚明确的问题。

(一)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更适用于应用型社科专业

实践型体裁是针对学术型毕业论文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考察而提出的,这就决定了它更适用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如广告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新闻传播等,而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与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理论型专业,如哲学、历史等文科类基础专业以及理科专业,采用学术型论文更加适合。再从现实情况看,多数工科和艺术设计类专业已引入了毕业设计的概念,从而将实践型体裁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所以,这些专业改革的现实迫切性并不强。相比之下,应用型社科专业与社会实践结合最为紧密,但其毕业论文体裁仍以学术型论文为主,对其实践性的特点强调不够。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专业正是传统毕业论文弊端体现得最为突出的领域,也是亟需启动改革的重点专业。

(二)实践型论文改革的适用对象是准备就业的学生

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的目的是加大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力度,以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所以,实践型体裁的适用对象应是具有明确就业倾向的学生。而对于具有明确学术追求的学生,其毕业论文应以学术型论文为主,以强化对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毕业论文也应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都规定,不直接攻读研究生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实践型论文;但如果打算考研深造,只能选择传统的学术型论文。

(三)实践型毕业论文必须满足“授予学士学位”与“实践创新型作品”的双重质量要求

具体而言,与毕业论文对接的实践型作品必须具备实践性、专业性和创造性三个条件,其原因在于:

1.实践性是实践型毕业论文的灵魂。实践型论文与学术型论文的最大差异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传统的毕业论文尽管也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总的来看,理论研究的比重居多,而即使是“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文,也往往是依靠二手资料,这就导致论文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相比之下,实践型论文虽然也有理论要求,但它更侧重实践性。而且论文中的实践性内容,原则上应来自学生的亲身实践或调研,其结论也应与本人的实践认知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毕业论文才能避免脱离实际的倾向,起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

2.专业性是实践型作品成为毕业论文的基本条件。2004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只有“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学生,才能颁发学士学位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颁发学位证书的“基本大法”,也是进行毕业论文管理最重要的法律依据,这一规定当然也适用于实践型毕业论文。因此,即便是实践型作品,它也至少应达到相应的专业要求,而那些与学生专业不对口,或未达到相应专业水平的实践型作品,是无法充当毕业论文的。

3.创造性是实践型毕业论文的本质特点。在传统毕业论文体制中,由于学生理论知识、实践经历和科研训练的匮乏,其毕业论文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创新。而实践型毕业论文大多基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其背景、问题和对策通常是个性化的,因而更具有创造性。所以归根结底,实践型论文的创造性就蕴含在对实践问题的个性化探究之中。

可见,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并非要忽视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更不是取消和否定传统的毕业论文标准。相反,它在坚持专业性与创新性要求的基础上,兼顾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与就业的需要,从而进一步保障和提高了论文质量。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是对传统毕业论文的的融合、完善和提升。只要实施方案科学合理,不但不会冲击专业教学,反而有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一)改革的基本成效

1.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受到学生欢迎。如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8年新增了案例分析、企业诊断、调查研究报告、管理设计等四种实践型体裁。从2008年至2010年,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型毕业论文的比重逐年上升,分别占当年毕业论文总数的72%、89%和93.5%,其学风与文风也大有改善。同样,2010年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启动了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在当年选择新论文体裁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1/3;而到2011年,已有超过2/3的学生选择新体裁。这也表明,该校新闻系“针对就业市场需求,增强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举措,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

2.实践型论文改革也提高了论文质量。实践型论文与学生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带来论文质量的提升。如江西财经大学实施实践型论文改革以后,传统毕业论文“假大空”的弊病基本上得到了克服,论文质量大大提高。在该校2008年的78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中,实践型论文共计36篇,占其总数的46%。而2009、2010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为53%和57%,明显高于实践型作品在全校毕业论文总量中30%的比重。这一现象表明,实践型论文的总体质量高于传统的学术型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改革基本达到了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论文质量,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初衷。

(二)实践型毕业论文的不足分析

1.改革的覆盖面和深度不够是其问题之一。如2010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改革就由于筹备时问短,答辩标准过高,导致仅有4名学生选择了实践型论文体裁;而江西财经大学目前的改革院系也仅限于工商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和人文学院,新闻传播、法学、公共管理、会计等许多应用型社科专业的改革工作尚未启动。这种情况在其他改革试点院校也比较普遍,表明目前毕业论文改革的覆盖面有限。

2.配套的实践教学改革有待加强。毕业论文改革的目的之一是通过终端环节的论文改革倒逼上游的教学改革,促使整个教学体系的重心由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培养转移。但从目前的改革实践看,多数试点院校的上游教学改革尚未充分展开,尤其是与毕业论文改革对接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有待加强,这就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显得突兀,缺乏充分支持。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对新论文体裁感到不适应,影响了论文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平时的养成,尤其要靠专业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实践创新思维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实践创新思维的学生,也就达不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的。然而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多数院校的学术研究型和理论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师资结构未得到根本改变,并不完全符合改革的要求。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当前毕业论文改革的一大趋势是将各种实践型作品与毕业论文对接。这一改革为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及其学生就业提供了结合点,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克服传统毕业论文的现实弊端,其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是我国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实践型毕业论文主要适用于应用型人文社科专业中有明确就业倾向的学生,同时,论文必须符合实践型、专业性和创新性的质量要求。从这个角度看,毕业论文改革并非是要否定或取消传统的毕业论文体制。相反,它是对传统毕业论文体制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那种担忧毕业论文改革会冲击人才培养质量的顾虑是不必要的。

3.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虽然尚在探索阶段,但从实施成效看,它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论文质量。但改革也存在着覆盖面窄、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不完全配套的问题。

(二)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对策

1.进一步拓展改革覆盖面,适当简化程序。目前,为保证毕业论文改革的顺利实施,高校大多采取了谨慎而严格的态度,这主要表现在:改革的专业覆盖面较窄,而且采取新论文体裁的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和答辩程序,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心存畏惧,宁愿选择传统的学术型论文。随着实践的成熟,今后高校可组织专家,制定与本校各专业相适应的毕业论文的新形式及其基本要求、质量评价标准,并进行充分论证。然后逐步拓展毕业论文的体裁形式和专业覆盖面,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简化答辩条件和程序,鼓励更多的学生选择新的论文体裁。此外,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我国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尚未启动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许多社科专业的毕业论文仍以学术型论文为主,这与其自身的功能定位是不相符的,所以,职业院校应成为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的下一个实施重点。

2.加大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力度。高校应以毕业论文改革为突破口,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重构实践性教学体系,使实践型毕业论文的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尤其是学校可将理论课程和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综合性实训项目等实践环节纳入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一套有理论基础,有实践支撑,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如四川大学新闻系为推进实践型论文改革,已将课程改革与论文改革同步进行,学校将采访和写作合并为一门采写课、将学生的媒体作品作为期末成绩的参考标准、通过交追踪报告总结的方式来督促学生参与实践等。

3.加大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学校可优先聘请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补充进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如重庆文理学院就规定,经学校审批同意,学生可聘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外人员担任实践型论文指导教师。学校可采用多种办法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例如,学校可要求青年教师到一线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以承揽横向课题等方式,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对所有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等等。通过上述措施,使教师自觉地用“实践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来对照,加快师资结构的调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