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


2015年02月03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系统检验和评价,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高度重视,教育部曾多次通知要求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评估质量体系(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然而,近年来,我国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已成为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事实。论文指导不力、过程控制不严以及质量泡沫严重等问题仍在蔓延,本科毕业论文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

一、本科毕业论文现状不容乐观

(一)抄袭、造假严重

我国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抄袭。2007年,中国青年报和搜狐网联合开展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调查。结果显示,71.3%的人认为本科毕业生论文不重要,31.8的人认为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开展的《大学城网络道德状况调查》结果也显示,57%的大学生承认具有在网络上抄袭论文的经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低水平重复实验,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粗浅地归纳和分析已有的数据或案例等学术失范行为已普遍存在。

(二)选题把握不当、无研究意义

在论文的选题上出现大量“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现象。有些论文选题太过宽泛,作者实际研究能力和现有知识储备难能企及,研究条件难以满足,在规定时间难以完成。有些论文题目太窄,设计方案单一,知识量和信息量涵盖不足,文献资料太少太旧,内容不充实或整体工作量偏小,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有的甚至连一篇近三年的英文文献都没有。还有些论文脱离本专业,专业性不突出,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研究对象、地域不明确,研究意义不大。

(三)论文答辩流于形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戴建业教授的一篇博文痛陈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走过场”“搞形式”之弊,呼吁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北京晚报以《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形式主义的“阑尾”?》予以全面报道。实际上,高校在组织本科生答辩时,也就是让学生把事先准备的内容阐述一下,一些参加答辩的评委老师也主要是针对论文的格式是否正确、标题是否恰当、参考资料引用是否规范、学生本人是否亲自做实验等情况进行简要问询,稍加指正,按流程作业,在质量上基本没有严格要求。在很多高校,多年难见学生因论文答辩而未毕业者,也可印证这一事实。

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一)政策导向偏颇

这几年,很多高校总把承担了多少项“865”“973”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研经费达到几亿元,SCI论文多少篇,获奖多少项引以为荣,而却无视本科教学的存在,教学被边缘化已成为无法避免的无奈现实。在如此政策和导向的引导下,老师没有时间上课了,有时间上课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全身心投入教学,更别提静下心来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也确实难有所作为。

(二)学校监管缺位

各高校往往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仍缺乏强硬措施。论文质量低劣,学生照样毕业,老师工作量照算,甚至有些学生论文作假,责任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问责,监管机制不完善,措施没落到实处,各项规定形同虚设。更有甚者,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学习四年了,到最后环节差不多就行了,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这更加剧了毕业论文走过场的风气。

(三)教师难于关注

这些年,很多教师都忙于跑课题、拿经费,学术兼职过多,或忙于经济创收,无暇顾及指导学生做论文。有些教师在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基本不闻不问,由学生随便写点东西。更有甚者,担任本科生导师几年来连学生面都没见过,就在学生毕业论文上签字,有的连论文写的什么内容都不看,草草了事,极不负责任。还有些老师用硕士或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直接充当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让学生安全毕业。

(四)学生无意作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每年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又正逢就业招聘的高峰期,在找工作和做论文相冲突的情况下,毕业论文就不得不为找工作让路。很多学生认为,相对于找一份好工作,一篇毕业论文根本算不了什么。为了寻找好工作,学生们根本没有心情去认真做毕业论文,只得勉强凑合,甚至弄虚作假、抄袭。而找到工作的同学又认为,单位已定,只要顺利毕业就好,论文好坏对工作已无影响,也消极对待。也有个别学生,老师多次打电话督促,仍无动于衷,不愿意进入实验室;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做论文是老师的事,是老师的义务,与自己是否努力无关,平时不露面,一到论文答辩时找教师要论文,似乎本科毕业论文与己无关。

(五)条件支撑不足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看,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应该是前后衔接的关联关系,毕业实习的内容应与毕业论文有关。而事实上,由于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的不足,无法安排学生有组织地、集体地毕业实习,毕业形式的主流还大多是依靠个人社会关系。各高校建立的实习基地不少,但真正能接纳学生实习的单位却并不多,接收规模也不会太大,并且出于办公条件、经济成本、安全问题等诸多考虑,很多单位不愿接收实习生。而那些基于家庭人际关系的毕业实习安排,就有了更多的随机性,专业是否真正相关也难以得到保证。没有真正的实践,没有一线数据,毕业论文只能成为“无米之炊”。

三、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理由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并非学位条例之必须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以下简称《条例》)对学士学位的考核有两条要求:一是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该《条例》并没有规定本科生一定要完成毕业论文。也就是说,本科生毕业时是否要求撰写毕业论文,高校拥有自主权,国家对此并无硬性要求。学生是否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考核应多元化,完全依赖单一的毕业论文也有失偏颇。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未能增加高质量毕业论文

2011年我国招生规模为675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6倍。短短十多年时间,毛入学率由9%一跃而超过30%。按照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以毛入学率15%和50%作为教育划分标准,我国高等教育2002年就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综合性重点大学过多地承担了大众化教育任务,不再是精英教育,如果仍延续精英教育模式,要求千差万别、能力素质不尽相同的学生写出统一规格和模式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甚至具有较大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本身就是强人所难,也确实难以催生高质量的、有独特见解的毕业论文。因此,不同高校,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学生毕业要求应不尽相同,可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综合性大学甚至取消毕业论文也未尝不可。

(三)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较多学术不端行为

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本意是提高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学术研究的兴趣,也没能培养起学术研究的能力,基本上采取应付的态度。这不但没有拯救大学的教育质量,反而破坏了大学的风气,催生了学术不端。毕业论文通常要求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是要求在通识教育环境下的全体本科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上有什么突破或真知灼见确实太难。为了毕业,学生们不得不复制、粘贴、拼凑或找枪手代写,这等于把学生赶向剽窃之路、制假造假之列。很多指导教师也明确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不准抄袭、不准作假,但面对众多的学生,也难以有时间、有精力对毕业论文进行全程指导和全面检查。因此,毕业论文学生写起来痛苦,老师指导起来棘手,社会指责又“太水”,与其如此,放弃也罢。

(四)国内外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先例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本科生毕业通常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只要通过规定课程学分即可毕业。我国台湾地区也不把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获取学位的必要条件。在国内,2006年就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七所大学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也删除了毕业论文这一环节。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我国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产物,高校、专家和社会对此褒贬不一,未有定论。因此,作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可以尝试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尽管可能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但本科毕业考核多样化趋势确实势在必行。

(五)综合性大学学生已具备相关能力和素质且教师指导精力不足

综合性大学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般着眼于精英教育,着力培养政治精英、商界巨子和学术大师。其基本要求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视野开阔、随机应变能力强,而不应完全局限于某一具体专业的某一具体方面。同时,我国现有综合性大学基本具备了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学生在本科阶段已进行了系统、扎实的科研训练,具备了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和素质。另外,综合性大学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研究生指导和科研创新的任务相当繁重,面对大批量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师已显得精力不足,力不从心,难于应付。

四、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情况下确保毕业生质量对策分析

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不等于放弃对学生文献综合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但他们非常重视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训练,学期论文和课程研究综述报告比国内学生多得多,报告质量也高得多。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也不等于降低教学质量,迁就照顾,突破学术底线。而是要回归教育的本源,从源头抓起,注重教育过程,注重教育考核。采取更加严格、更加科学和更加规范的管理策略,重塑课堂教学的敬畏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本科生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课堂教学的敬畏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本科教育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而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只有对教育敬畏,对课堂教学敬畏,才能培养出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全国教学名师王声涌教授,在讲课的前一个星期天,总面对空教室把要讲的课从头到尾预讲一遍,为的就是体现教育的威严。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教师八小时外大都衣着休闲、随意,但上课面对学生却西装革履、仪表端庄,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渗透教学的神圣。耶鲁大学从创校至今300余年,从未有过因天气原因、学术会议而随意停调课,学期中间任何任课教师绝对不能丢下学生去参加任何课程以外的活动,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均无法撼动一张小小的课程表。而在我国,调停串课的理由总是层出不穷,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学生对教学没有敬畏感,教学被边缘化,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又怎能引发广大师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二)加强实践实习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理论的终极就是实践,实践是专业教育的生命线。因此,要把专业实践教学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而不是集聚在毕业实习上。可考虑把体育、军事、计算机、文艺等相关课程交由学生自己打理,由学生社团利用课余进行组织完成,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和锻炼学生,给学生更大的自我管理空间和自由空间,从而增加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有充足的动手机会,并为其提供大量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上一定要更加严格、更加规范,联合考核、现场考查。同时,要义不容辞地引入各类执业资格认证制度,走国际化培养道路,获取国际认可的执业资格证。

(三)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建设,提升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执行力

本科生导师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专业知识学习、综合素质拓展、个性发展推进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责任,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和毕业论文指导方面更是义不容辞。因此,各高校在本科生导师的选拔上要挑选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要建立严格、严谨、全面的导师规程,明确权责。在学生评奖评优、党员发展、推免保研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上导师要有发言权,从而使其具有足够的权力、权威制约与管理学生。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导师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其指导学生的优劣要与奖惩、津贴、职务评聘等利益挂钩。考评差的导师,应诫勉谈话,在津贴、职称评定等上应相应扣减或降低。通过强有力的导师制度改革,促进本科生导师们既教书又育人,从而开创本科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本科毕业论文仅是考核学生科研能力、科技写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测试手段。是否继续需要使用这种手段,应根据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环境来确定,而不应一成不变、人人尽然。本科毕业论文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大学的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不同,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不应千校一面、高度趋同。同时,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训,应注重平时而不是“评时”。学生专业技能提高不能期冀于短期几次教学或实验,也不能依靠高压的行政管理,而必须经过一定周期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和日积月累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为此,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