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研究生论文选题宽泛的主要内部因素探析


2015年02月1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研究生论文选题宽泛”,是当前所有导师发出的感叹。如姜秋霞教授等2””8年在5中国翻译6第2期中专门撰写一文:5翻译研究与论文写作)))翻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写作问题分析6,虽作者一再强调其文“侧重分析研究与写作中的技术问题,不论及研究方法的哲学内涵”,但无不折射着深远的哲学意义。在学位论文选题层面,姜教授等列举分析了研究生在选题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1)题目宽泛﹑空洞,往往“小题大做”;(2)注重热点﹑忽略可操作性;(3)选题陈旧﹑缺乏新意。作为研究生群体的我们,也无不为这些问题而苦恼。一是因为这涉及到能否顺利毕业;二是因为涉及到以后能否顺利从事科研工作,做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接班人。笔者作为研究生群体中的一员,对学术论文的写作着实存在着很大的困惑。就拿笔者最近某一论文的选题而言,最初所确定的题目是:“比较法对典籍英译的促进作用”,然而,题目确定之后,开始剖析从哪些角度切入自己的观点时,却发现题目过大,所选材范围过于宽泛,短短几千字远不足已涵盖所有内容,于是将题目加以缩小,变为:“比较法对中国典籍英译优秀品的促进作用”,这次虽较第一次有所缩小,但还觉题目过大,考虑各方面情况之后,于是再次缩小:“比较法对中国古典诗词优秀英译品的促成作用”,仔细一考虑,发现“诗”和“词”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异,于是再次缩小,最后定为:“比较法对中国古诗优秀译品的促成作用”。而最后读了姜教授等的文章之后还是觉得“选题太大、太泛”,需再次细化。实际上,在此之前,自己也想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最好加个副标题,如“)))以xxx和xxx的古诗英译为例”可能会好一点。然而,总觉得这类型的论文在各杂志学刊上比比皆是,这样的选题没有一点新意,况且这也违背自己的写作初衷。

关于此类话题,从导师角度讨论的颇多,而从研究生自身角度来分析的还不多见。因此本文另辟蹊径,根据笔者自身的体验与调查,认为影响研究生论文选题宽泛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另文讨论。

一、影响研究生论文选题宽泛的内部因素

经思考与总结,笔者认为影响研究生论文选题宽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个体对论题的自我涉入度的把握程度

所谓自我涉入度,是指一个学术论文题目与其撰写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是一个论文撰写者对某个论题的参与程度。自我涉入度对论题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关键性作用。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个论题的自我涉入度越高,撰写者选择该论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就拿笔者所在的班级而言,导师给一范围:“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要求每人撰写一篇论文,题目自拟。虽然大家每天一起上课,一起学习,然而待最后论文定稿之后一看,题目真是千差万别,细细分析,发现每个人所选取的角度往往与自己的兴趣、知识储备紧密相关。比如对美学感兴趣并在此之前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则是从美学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笔者因向来对心理学感兴趣,而此前接触心理学的学习也有四五年,由于所从老师在心理学界颇有建树,基本的方法与知识也着实受益不少,受此影响,每每剖析问题时,思维总是不由自主地倾向心理学这一边,当然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往往感觉得心应手。彼此交叉阅看之后,虽觉从美学角度考虑也颇有一番好奇心和兴趣,但由于对美学知之甚少,因此在做论文时也是避之而行,不敢贸然涉略。而她们在看过笔者的习作之后,也有类似反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有许多种,但自我涉入度是一个重要原因。真是隔行如隔山。虽然目前研究生对论题的自我涉入度有一定的意识,然而,要对所选论题作透,还是凤毛麟角。

自我涉入度是一个中间变量,一方面影响着论题的选择,另一方面它又受其构成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涉入度与两个因素有关:其一是对与某个特定论题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其二是特定论题对某个个体的意义、价值、重要性等。一般而言,对相关信息和知识了解得越广越深,其涉入程度就可能越深。另外,一个论题与个体的相关度也取决于该论题对于这个个体的重要性。比如,尽管我们深知美学可能之于诗歌翻译的研究要比心理学之于翻译的研究重要,也深知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的资料相对来说要较为充裕,收集起来也比较容易,但美学对于笔者却没有太大的触动和影响,而心理学却对笔者有直接的影响。尽管资料方面的不足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和困难,然而于笔者来说,心理学与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的关联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选题对撰写者的意义和价值越大,就越容易被选择。然而,多数研究生对所选论题的相关研究往往很难达到一个透彻的了解,自然对论题的自我涉入度就肤浅,而若是在其平常的学术论文中就能发现和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能学会一种思维和有效收集资料的方法,在日后的学位论文写作中也不至于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进行文献综述时至少能够减少对“研究问题的设定方面”出现“第一,研究问题阐述得不够明确。第二,研究问题缺乏新意,往往旧话重提。第三,研究问题难以回答”之类的问题。

(二)个体对论题的可控度

论题的可控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个论题的自我控制度。如果一个论题对于某个人来说,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可以解决的,那么他就很有可能选择该论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人对论题的可控度越强,他选择该论题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人如果对某个论题完全无能为力,那么该论题再重要,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控度与选择者的能力水平是成正相关的。但这只是从一般意义上而言的,它并未考虑选择者的能力类型和论题类型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不同的能力类型对论题有不同的适应性。有些研究生擅长处理抽象问题和逻辑问题;有些研究生擅长擅长处理具体问题和经验问题。有些研究生擅长解决客观问题、整体问题和普遍性问题;有些研究生则擅长解决微观问题、局部问题、细节问题和特殊性问题。有些研究生擅长处理结构问题,有些则擅长处理过程问题。有些擅长处理基础理论问题,有些则善于解决应用性问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对于研究生来说,多数论题的选择往往掺和着很大的感性成分,认为这是个热点问题,认为这是个别人较少涉略的话题,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深思,然而,至于自己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却没有做足够的调查。若是研究生在平常的学术论文写作中去真正衡量自己对所选论题的可控度的话,在学位论文选题时,就会有一种切身的、发自内心的警惕与谨慎感,同时平常积累起来的经验也能对其论文适当选题起到更为切实的指导作用,有时甚至比导师的指导可能更有意义。

(三)对论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一个人感兴趣的论题往往会激发选择者强烈的动机去解决它。在价值相等的情况下,有趣的问题更值得选择。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1959年指出:“不被科学方法论者正式承认的第一个原则是:当你撞上一些有趣的事时,就要抛开其他一切事,抓紧去研究它。”如果我们把“有趣的事”理解为“有趣的论题”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移植这一原则。

根据对我们班14个研究生的调查,笔者发现有人喜欢探究宏观问题和一般性问题,有人则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喜欢选择微观问题和具体性问题。这种选择不仅与各自的能力和价值观有关,也与各自的兴趣有关。再比如翻译《红楼梦》的杨宪义和戴乃迭夫妇,还有霍克斯,如果他们对此著作的翻译仅仅是价值上的追求,而没有兴趣上的因素,是难以坚持那么久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再看看目前我国典籍英译界的许渊冲教授和汪榕培教授,他们从事中国典籍英译或法译,数十年如一日,在行政与教学之际,即使在退休之后也仍然继续奋斗在教育一线,一边积极为祖国培养未来典籍英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一边从事典籍英译工作。他们将深奥的中国古典作品译为通俗易懂的外国作品,赢得了国内外众多读者和评论者的好评。如果说他们典籍英译所取得的成就单是他们中外双语水平的一种积淀与展现,而没有他们浓烈的兴趣在里面,要译出“意美,音美,形美”,“传神达意”的译作是很困难的。这一点,汪榕培教授在课间也常跟我们说,“我搞典籍英译这玩意儿,就是觉得有趣儿。”他那种对学术豁达开朗的态度,无不让人感到钦佩。

兴趣是支配研究生选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选题具有客观意义是保证研究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选题时,不但要考虑课题的客观意义,也要充分认识各种主观因素,具体地说,就是要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有兴趣、有条件研究这个课题”。几乎每个导师在和其学生谈到论文写作时,第一句话往往是:“你对什么论题感兴趣?”然而对于研究生来说,所有感兴趣的问题未必都能作出满意的答案。选题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是单凭一个“兴趣”就能了得。研究生论文选题宽泛与其粗浅的认识不无关系。若是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能够体会到这一点,这对于学位论文的适当选题也不无帮助。

二、给研究生导师们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影响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内部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研究生论文选题宽泛的现状,研究生自身的意识是一个方面,另外研究生初期阶段,导师的作用决不可忽视。导师们应在百忙之中去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去了解学生们在确立某一论文题目中的一些思维轨迹,从而因势利导,帮助研究生从本质上,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对所选论题的可控度,让研究生学会一种确立论题的思维方式,让研究生逐步培养起来一种对论题的自我审视,自我评判的理念。

也许有些导师会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研究生已通过了较为严格的选拔,基本的论文写作方法应该都已掌握,然而他们却忽略了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学习的一个本质上的差别:本科的学习还处于一种基础知识的积累阶段,而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科研思维、科研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尽管本科有学位论文的锻炼,但真正的论文写作意识还只是处于模糊的认识阶段,多数论文的写作,如格式等都是在辅导老师的牵引之下做的,至于自己独立的科研思维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不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导师的评判与指导是培养不起来的。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学位论文写作前期,导师应该从各方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特点,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着手,培养研究生进行独立科研的意识。

另外,研究生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也提醒导师们应该根据各个研究生自身的特点,使其努力地、健康地掌握学术科研能力,为培养出科研能力强的未来研究工作者而努力。这也就是说,导师们不应抹杀某些研究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整合的思维习惯,而应该因势利导,不应该试图用一个模子来衡量每个研究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不要试图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而是要教会他们调整。毕竟每个研究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有些甚至有几年的工作经历,思维方式往往已定型,要改变其思维方式不是不可能,而是困难太大。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差异,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师们应尽量在平常抽点时间帮助学生发现、挖掘其思维优势、弥补其思维劣势,从而帮助研究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就拿我国目前翻译界现状来说,实践的东西往往较多,而系统的理论却很少,尤其是对我国历来翻译理论进行概括和整合的专著不足的状况而言,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是必需的。有人说中国人的思维是逻辑性思维,而英美人士的思维是整合性思维,实际上,笔者认为这种论断有失偏颇。中国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具备这种整合思维能力,而是在后天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地被抹杀掉了。为了使我国的翻译事业的繁荣,为了使中国人在翻译理论界有自己的声音,就让我们学会保护这些多姿多彩的思维方式吧。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不少研究生对待学术问题不严谨的、漠视的态度。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对学术问题在思想认识和态度上的不足。有的研究生认为只要能混到一张文凭就可;有的是虽想充分利用研究生三年的宝贵时间学点什么,然而却没有意识到认真谨慎地作学术论文对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和知识的促进作用。导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尤其是在入学之初,从思想上向学生灌输作学术论文对促进各方面进步的重要性。在学生步入学术论文写作阶段后,应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某些优秀论文的选题角度的新颖性、材料选择的独特性、观点和材料组织的巧妙性、文献的引用、摘要与关键词的规范性等等相关的问题。任课导师可常组织学生对某些论文或彼此的论文展开讨论与评价,让学生的思维逐步细化、具体化,让其对论题的范围窄化到可控的程度。

当然,只要在思想上对学术性的东西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多数研究生还是期望能从自己的专业中学到点什么。作为研究生的我们,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学术论文,为自己负责,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实际上,一个认真的研究生在选题之后的材料收集和写作过程中,会逐渐地发现自己所选的论题过大,感觉里面许多点可细化,于是,也会自觉地对选题进行调整。因此,笔者认为较早地培养研究生对学术论文重要性及意义的认识以及撰写能力,对日后学位论文无论在选题上和撰写上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导师们也不用像现在这样苦于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宽泛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