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论述了在高职学院开展科研论文评价的必要性


2015年02月27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一、高职学院开展教育科研论文评价的意义

1.创新评价体系,形成导向机制。

斯塔费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能引导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对整合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促进科研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与导向作用。一方面使全体教师明白质量要求与标准,另一方面通过依据评价指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使教师知道应朝什么方向努力,从而引导教师的科研行为,广应用项目的研究,各专业的教师应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非专业范畴内的非学术性论文不能计算科研业绩,以防止不讲质量的急功近利倾向,避免制造过多的学术泡沫,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

2.净化学术风气,营造和谐环境。对高职教师

科研论文的评价,应当看其在研究领域的实际创新和贡献,而不应简单地看其发表的论文数量;应看其在“产学研”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不是只看他的文字材料;应看其所在系部科研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而不是看一两个人的单打独斗。客观的科研评价指标是一堆量化了的规章,特别是在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奖励、发明专利等等都能建立数学模型来量化,它在约束与规范个体或集体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能够提供一种无人为因素或较少人为因素干扰的客观标准,为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能手评定、专业带头人等荣誉的产生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量化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考核的核心是质量与实绩,关键是公平竞争,这种公平的考核能保证优秀的年轻教师有机会进入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使广大的青年教师感到有盼头、有劲头、有奔头,有利于引进和留住人才,有利于年轻骨干教师的稳定,更有利于那些热爱研究的人员可专心搞科研。

3.合理考核教师,构建激励机制。

科研奖励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依靠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影响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发明创造潜能的激发。不仅能够吸引人才,更能够稳定人才,激发人才潜能高水平的发挥。反之,在科研论文及成果数量大幅提升,但学校的科研水平有可能滑坡、科研道德有所沦丧。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进行科研业绩评价,必须考虑学校定位和教师实际,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工作业绩和科研工作业绩可以相互比较和换算。避免采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科研工作的“一刀切”式的方法。达到质量和数量相统一、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科研业绩。科研量化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奖励惩处等紧密挂钩,通过量化考核,人人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

4.完善制度体系,实现规范管理。

教育部社科委委员、山东大学教授曾繁仁指出:“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学术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与正规化的标志之一。事实证明,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对学者和学术工作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对于学术的发展与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科研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经过相关调查,在高职院校目前对教师科研论文质量进行评价的管理制度很少见,通过研究探索以质量考核为主体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使科研管理部门明确学院科研业绩的状态,有利于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和功能发挥,同时也为科研决策提供依据,使科研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对从事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实行不同考核办法,使科研业绩考评更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

科研业绩是科研工作总体性的外在反映与表现,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没有量也就无所谓其质,没有质的界定,量的增长也就没有意义。只有全面考核科研业绩,才能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开展科研论文评价的必要性

1.我国政府对学术评价高度关注。

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2003年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多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提高我国科技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已引起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明确,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这些问题虽然是少数和局部现象,但已造成不良影响”。

2003年9月,科学技术部颁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以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为导向,以科学价值或技术水平、市场前景为评价重点。”陈至立同志在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颁奖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解决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2.普通高校科研论文评价问题不少。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科研评价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种有代表性的以科研业绩点和科研工作量为核心的高校科研评价方法。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开始意识到学术评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目前一些教师过分追求论文数量,追求“短、平、快”,为凑文章数量本来能一篇发表的文章拆成几篇发,甚至一稿多投等,这确实使近年来各高校的科研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真正具有重大前沿价值的高水平科研创新性成果有多少?它使得原本要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的高水平成果、精品力作难以出现;科研论文质量如何则难以列入考核指标。由此产生的后果是高校科研成果表面上一片繁荣,但在国际上或国内学术前沿领域具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则寥寥无几,在这种考核机制下也产生了诸多教授或副教授。

3.国内学者对现行科研评价的看法。

不少国内专家、学者撰稿发表看法:田静、裴兆红指出:“这种考核制度无视教师工作的特点,违背了科研的规律。高校教师是高知群体,这种采用‘计件制’的评价方式不适用。”李子彦指出:“目前在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中存在的衡量标准单一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数字化、成果评定时间短、评价具有随意性等问题,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严重失衡;违背科研规律,产生学术腐败;高校内部出现‘格雷欣法则’等现象。”左文龙指出:“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重视其质量和科学意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绝对不是低质量成果的简单累加,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增加,不仅不能取得创新型成果,反而会造成大量科技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学术浮躁和学术造假。”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寿桐指出:“当学术成果与学者的身价和收入直接挂钩时,当学术成果成为一个单位或学校申明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调节内部利益关系的主要依据时,学术评价的功利性、短视行为和种种偏颇就会随之产生,并迅速成为难以遏止的风气,这往往使得学术评价陷入被质疑和受诟病的境地”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说:“现在的评价体系是数量体系,缺少一套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做给外行人看的,这种评价体系对科技发展伤害很大。”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指出:“功利主义太重,就会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会学术浮躁,这就导致揠苗籀助长、造假抄袭现象屡有发生,大学文化积淀薄化。”

4.高职学院目前的研究现状。

高职学院的科研_评价不能再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必须探索一套适_合高职科研定位的论文评价模式。在查阅“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及湖南省课题立项情况,尚未发-有发囊妻现(通过互联网检索)誓出台有关科研成曩果质耋量粪评_价的制度及文件,最多只出台了对科研论文的数量·统计与期刊等级认定与奖励制度。

在国内大型期刊数据库中,当输入“高职科研”_或“高职科研评价”等题名或关键词来检索,无一篇I收录的论文。可见高职院校科研评价还是一片空白,曩成为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盲区。高职学院办学露经费紧张,这是不争的事实,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加大,这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的需要,但对所有发表的“成果”不加任何评价地记入考核教师业绩并给与若干奖金,这种论文数量大增而没有质量考核的科研管理方式,很可能会再赴本科院校之后尘,产生学术浮躁与学术腐败,制造更多的“垃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