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浅析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实尴尬


2015年03月3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在制作程序和质量保障上出现越来越低态势,从论文的写作、指导、答辩、管理等环节来看,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不及时矫治则大有泛滥之势。面对种种现实尴尬,求变之声四起,甚至取消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呼声也时响耳畔。综合项目组近年来的调查分析,其遭遇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选题、开题略显局促

(一)选题不够慎重

每年毕业论文选题下发后,都会出现多名学生题目雷同、冲突,选题一窝蜂现象突出。在“一人一题”的强制性规定下,极少数学生被挤到了“捡剩儿”的尴尬境地,题目选择与自身写作兴趣、资料占有完全脱节,为应付差事随便圈个题目了事,甚至个别学生将题目的选择、确定完全推给指导教师,明确要求教师“包办”,写作态度极不认真、不负责。

部分学生在确定选题后,对具体题目的表述缺乏深思,与自身选题缘由、写作期望值联系不够紧密,题目大小失当,或表现为题目过大无法驾驭,如《论民生刑法》,或表现为题目过小难以展开,如《论特殊防卫的防卫限度》。

(二)前期投入不足

选题、开题阶段,收集参考文献的能动性不强,部分学生以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实习、应聘等为由,在资料搜集、文献综述上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少,对论文开题不够重视。尤其在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背景下,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过度依赖搜索引擎。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从网络上搜集免费的学术期刊,挤出一至两周的时间复制粘贴、加工整合,为论文写作走进图书馆、翻查工具书的比例越来越低,手写基本脱离论文制作过程。

很多学生写作态度敷衍塞责,真正意义上沉下心来系统、精细地梳理、比对资料的工作进展有限,尤其是选题研究现状、自我观点提炼以及写作提纲的拟定上粗枝大叶,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平行、无交叉。通览近年所指导的学生,仅有少数几名能从低年级起就开始持续关注某一选题或某类现象,如《从重大考试泄题看“泄露国家秘密罪”的完善》、《论犯罪心理测试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与实务操作》,学生写作主动性强,能够保证原创。

令人更加尴尬的是,由于学院购买的期刊数据库更新滞后,学生所能搜集到的资料也明显陈旧,许多数据、法律规范早已被否定、淘汰,严重制约了开题进度和文献质量。

(三)写作规范性欠佳

部分学生尤其专升本班级的个别学生,对论文写作格式、写作规范的掌握极不认真,OFFICE操作能力低下,个别学生连起码的插入、批注、脚注、行间距调整等初级计算机操作都不能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的运用错误百出,表现极端的甚至从开题到定稿整个周期,写作流程、制作规范仍然需要指导教师“手把手教”,写作甚为被动,指导教师只能很吃力地牵着学生走。同时,大量的复制粘贴极易诱发学术不端,甚至抄袭、“借鉴”变成常态,原创成为了例外。外语学习向四六级看齐的功利性表现突出,专业英语修习不精,外文参考、外文翻译与外文检索被有意忽视。

二、正文制作表现尴尬

(一)写作模式呆板,布局谋篇不合理

提供给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格式及范文参考》本是为便利教师指导和学生写作,避免一一口头纠正格式错误,节省时间,提高指导效率,但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大有“脱轨”之势。学生机械照搬“模板”,写作套路日趋一致,写作模式基本上局限于“阐明学术纷争——分析现有法条——论证自身观点”,虽中规中矩、无大差错,但灵活性不足,个性化缺失,有向新八股迈进的趋势。

有的学生论文制作与教科书编纂不分,一味求全,以致内容空泛、无所不包,布局谋篇不甚合理。如《论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确立与完善》的初稿中,将违宪审查制度的概念、特征、分类、渊源、意义、地位等内容从各本教材上搬到万余字的学术论文中,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次、重点不分,不能做到简洁明快、“开门见山”,甚至本末倒置、“下笔万言,离题千里”,无法合理设计文章结构、充分论证核心论点。还有个别文章如《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研究》,初稿写作中将规范刑法学、刑事侦查学、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伦理学等内容不加区分地揉杂在同一个写作单元,“乱炖”一番。

(二)观点自我矛盾,法律逻辑思维欠缺

个别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孱弱,所述观点相互矛盾,如《论聚众淫乱的出罪与人罪》前后几稿中,赞成人罪与力争无罪化的观点相互掺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论据整理、运用水平欠佳,难以从作者的论述中读懂其最终论点。再如《论诽谤罪的完善》前两稿中,作者完善建议之一主张将诽谤罪从刑法典中删除,交由民事法规予以调整,完善建议之二则主张在刑事诉讼法中,将诽谤罪从自诉改为公诉,两观点明显“打架”。

部分学生在写作中,文字表达不够流畅,法言法语使用不佳,言语哕嗦、口语化特征明显,“车轱辘话”来回说,理论阐述与案例评析不能有效衔接,法理、宪政、实体法、诉讼法等部门无法有机贯通,归纳总结手法运用较多,逻辑推理则差强人意。还有的文章内容空洞、突兀,口号多于分析,宏观多于微观,提出的问题与结论之间缺乏一个合理、平稳的过渡,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独立判断缺失,反映出法学分析思维的欠缺。

总体而言,“布局合理、条理清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写作标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很难达到,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缺乏,“学术创新”大多沦为空谈。

(三)指导工作被动,疲于进行格式审阅

一份本科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定稿,按培养方案需要l5周的精心打磨。期间历经选题审批、拟定写作进度、论文开题、文献综述、中期检查、初稿、二稿乃至最终定稿以及外文翻译等众环节,每一阶段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保障。但在部分学生心目中,毕业论文不过是另一种格式更严、字数更多的学年论文,是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必备形式要件,是不得不做的一门功课。

在具体论文指导过程中尤其是写作中期,指导教师常常难以把握学生的写作进度。有的学生开题同时就将初稿等一并提交,有的学生论文提纲一再返工、写作陷入僵局,还有的学生提交初稿后就陷入“失踪”、反复催促得不到反馈修改,更有甚者临到定稿截止日前才匆忙上交文稿,导致教师的指导工作也随之或松或紧,尤其组织答辩前的三到四周内,工作强度非常大。由此引发的另一重无奈则是论文指导从期望中的深度学术指导,降格为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学术规范、掌握论文写作套路和完善各种制作文件的形式审阅。

三、毕业答辩面临无奈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对学生所研究选题的专业认识深广度、当场论证能力、独立完成真实性等内容的综合性考察,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准备,准确表述基本概念、理论纷争,较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分析、回答所提问题。事实上,限于本科毕业论文的篇幅和学生理论功底,有些研究在论文当中或未能展开,或论证不够透彻,甚至刻意回避。毕业论文答辩恰是对此进行最后的把关,是为学生提供启发性思考、完善论文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但从毕业答辩的实际效果来看,其很大程度上已流于形式。由于参与答辩的学生数量较多,时间安排又非常紧张,论文本身的写作质量又不一而足,答辩委员会所提的问题也大多无奈地停留于基本概念的考查上,提问稍一深入或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回答就捉襟见肘,难以继续追问、形成互动。在宽容与爱生之情的驱使下,即使有些答辩情况不甚理想的学生,也稀里糊涂、甚至不知其所以然地通过了答辩,年复一年,学生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趋减,毕业答辩形式大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