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浅析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措施


2015年04月04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重视、强化毕业设计管理,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改革,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已经迫在眉捷。笔者认为在毕业设计中对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必须加强。

1、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指导教师首先要重视选题的重要性,课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使得学生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知识面过窄的题目不宜选用。题目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落后于时代的题目不能采用。

题目要尽可能联系工程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结合实际的题目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要大力倡导“真题真做”,反对“假题假做”。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个题目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难一点的题目,并留有发挥的余地;对成绩较差的同学,须使他们经过努力才能完成,通过毕业设计同时起到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与弥补作用。

对于一些大题目,可让几个学生在一个大题目下完成不同的子课题,但应明确每个学生须独立完成的内容,同时要使学生注意相互的协调。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单位应对毕业设计选题层层把关,严格筛选,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确保毕业设计选题的立项、更改和审批等工作不流于形式。

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本科毕业设计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多,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科研背景。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其中高职称比例不宜低于50%,建议每名教师指导人数不超过6人。提倡建立以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优化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应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群体。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做到:

2.1建立科研梯队,加强科研能力培养。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挑重担,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2.2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锻炼。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设计等方式和途径,组织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加强教师道德修养。教师的师德和教风,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指导工作中,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3、因材施教

应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自己拟定毕业设计课题,指导教师对课题进行审核。给优秀生从选题到设计方法和内容的选取,从问题的分析到问题的解决和验证以较大的自由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才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倡和推广毕业设计师生双向选择,但前提是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办法进行改革。例如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从99级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不再划分若干专业方向,学生在校期间前3年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统一授课,改以往学生第7学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为第6学期由学院公布导师毕业设计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就业的需要;借鉴和引入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模式,改以往的班导师负责制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制,导师结合专业选修课、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对学生实行一条龙的具体指导、培养和管理。几年来我们的改革实践证明这对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倡特色、高素质”的办学目标,效果良好。

4、开拓毕业设计的新途径

近几年扩招的高峰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允许学生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无疑是优化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工作单位的实际课题,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时间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充分利用在校博士生、硕士生的力量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将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本科生深入到科学研究的氛围中,不仅能从研究生身上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还有利于本科生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术交流会,讲座与研讨相结合,和研究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这种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明显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效率。

5、重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熟悉问题的求解过程,如何应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4]。要多让学生参加“开题报告”,“方案论证”等方面的讨论,讨论可以启发大家思考问题。

要培养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文献分析的能力,为他们毕业后从事技术改造、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可要求学生提交一份论述本课题国内外现状和发展动态的专题报告(5000字左右),在毕业论文中列出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中文文献10篇以上,外文文献5篇以上)。

毕业论文是整个毕业设计思路、内容、方法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严把撰写关。首先论文的撰写要规范化,必须包括:任务书;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论文正文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观点鲜明;必须具备文献综述、方案论证、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和总结等要素。

6、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化管理

毕业设计过程,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组织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到答辩结束,历时数月。毕业设计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完成得如何,均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院(系)应层层负责,齐抓共管,加强过程化管理,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毕业设计过程化管理的内容包括:学生资格审查、选题审查、指导过程检查、督促学生保质保量按期完成论文选题、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审查学生答辩资格、论文交叉评阅、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和毕业论文抽查等环节。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的作用,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式检查和督导。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中的重要作用。总之,严格规范的过程化管理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

7、保证毕业设计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学院可根据本院及所属各系的具体情况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凡毕业设计(论文)拟评“优秀”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时间应控制在学生汇报15~20分钟,教师提问20分钟为宜。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写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论文)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