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


2015年05月1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1.学生的论文意识薄弱、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

谈到论文,脑子里模糊不清,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什么样的论文是好论文,都模模糊糊,不知如何下手,学生找不到可以研讨的专业问题,更不用说有什么自己的观点了;同时语言文字运用和表达能力下降,分不清主次,缺乏逻辑推理分析能力;论文的整体布局主次不清、材料与观点偏离、归纳分析混乱、结论片面等,这些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2.抄袭、拼凑现象严重

由于上述问题,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就不可避免地大量运用“拼凑法”,对资料不进行消化,不进行甄别,直接拿来使用。有的学生能多参考一些文章加上适当的过渡和衔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缺乏创造性,部分学生甚至连这点简单工作都做不来,就只能是进行彻头彻尾抄袭。这样拼出来的文章实在是让人担忧:文字语言能力得不到训练,更不用说分析资料、提炼观点和论证过程的锻炼了。

3.选题太大,内容空泛

论文一般要求是在一定的字数范围内,解决一个专业问题但是很多人在选题的时候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论文的版面问题,好大喜功,认为选题大了可以吸引眼球。岂不知范围的大小决定了内容的多少,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才是最实际的。例如,有毕业生选择中日两国历史渊源初探为题,这样的题目一看很有研究价值,实际上这个课题很多专家学者也一直在研究,这方面的专著也不少,可以想象,用数千字的篇幅来说明中日两国几千年的各个领域的交往史能说明多少问题。

4.选题缺乏创新、具有较大盲目性

选题是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它决定了毕业论文“写什么”的问题、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一般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专业教师拟订,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或者由学生自由选择题目。但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创新热点,在选题时常常缺乏主见、更谈不上创新观点,如《论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陈独秀与民主思想》等老调重谈的选题。能自主选择具有创新性题目的学生寥寥无几。

5.搜集资料手段单一、缺乏调查研究

在确定论文选题后,多数学生仅仅是通过查阅期刊、借阅图书或网络资源等手段获得第二手资料,而忽视了实地调查,缺乏第一手材料的支撑,所以导致论文严重脱离实际、内容空洞无物,既无实际意义又无新意可言。实地调查亦称“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运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研工作都可称之为“田野调查”。因此历史学专业的论文写作应该借用“田野调查”这一绝好的研究途径为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如巢湖学院的本科生可以去三上将故居、巢湖沿岸、和县霸王祠、陋室甚至周边合肥、徽州、南京等地域做“田野调查”,进行人物、民歌、历史事件或建筑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丰富的实际资料和文献资料,是写好毕业论文的重要一环。

6.论文写作课程和专业论文训练环节被忽视

高校语文写作课程普遍不受重视,有些学校不开设写作课,即便开设,也多在没有专业课程的低年级,由于任课教师和学生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写作训练在课时不够的同时还缺少“实战演练”。另外,缺乏相关专业论文训练环节。由于高校扩招、师资紧张以及一些办学单位对产业化的片面理解,大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的多种专业论文训练环节,如课程论文、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毕业实习报告等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

7.论证过程不充分

很多学生有了选题后,没能搜集足够的资料源,针对有限的素材也只好人云亦云,大讲空话套话,从而造成内容空洞。情况好点的知道搜集大量的素材,但是将素材和论点有机结合又成了问题。如有同学写《文革中“红卫兵”破四旧带来的影响》一文,文中确实罗列了很多破四旧的素材,但所举事例只是告诉读者“事实是什么”,影响方面只是泛泛而谈,且语言零碎肤浅,论证不深入更谈不上从理论方面去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