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非淘汰性压力机制与保障条件


2015年06月1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是本科阶段最后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尽管本科生毕业论文,在性质上属于学习性而非研究性论文,但是它是大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公共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学习或者通识教育、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知识组合的一个过程,完全不同于以往总体上属于被动接受式的课堂学习,其学习的放大效应远远高于课堂学习,一般来说,写好一篇毕业论文不亚于甚至高于修习一门课程的学习意义。

通过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来促进大学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完成这样的任务,首先需要大学生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其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写作。

然而,按照学习规律,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应该在最后一学期完成,这一时段基本与本科生找工作同步,大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还要花费不少精力去找工作,尤其在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就业难度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常常无暇顾及或者根本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导致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很难得到保证,有些大学生甚至抱怨毕业论文影响了其求职,论文抄袭、买卖行为时有发生,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提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这种情况下,学校与教师对于论文答辩的要求难免会放松,结果原本就不高也不可能高的淘汰率进一步降低,通过率往往接近于甚至就是100%,学生几乎没有被淘汰的压力。

那么,怎样解决大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轻视和放松这个问题?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综合素质的关系,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的程度并合理支配时间的这种自律机制,对于促使大学生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关系的作用,虽是根本性的,但却是缓慢的,从多年的实践来看,确实缺乏普遍的约束力以及即时的效果。

强化他律机制,是指增加答辩风险与压力。由于答辩的淘汰性压力近乎为零,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非淘汰性压力替代淘汰性压力,以保持答辩压力不减,从而有效促使大学生重视毕业论文写作以保证论文质量。非淘汰性压力在哪里?它需要什么样的机制保证?显然,大学生的普遍担忧正是他们的压力。而答辩者都担忧什么呢?在答辩过程中尽量不要太难看,希望评委能够给予照顾。可见,在论文答辩的通过率接近于100%的前提下,增加答辩难度,是非淘汰性压力机制的取向。

一、非淘汰性压力机制

(一)增加答辩资格审查关

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是论文所阐述的主要问题,文字、格式等属于论文最基础的部分。但是,如果有一批甚至一大批论文在文字、格式方面存在严重的错误,宝贵的答辩时间陷入纠正文字、格式等这些非论文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中,将大大降低答辩的价值。而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甚至有的学生在文字与格式方面恶意出错,以转移、减少答辩时评委对于论文所讨论的主要问题的关注。

为了避免论文的文字、格式错误对于答辩的不良影响,应该在论文写作前提供一篇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样式,即样式性指导与要求,比表述性指导与要求更感性,更有利于学生有规可循。对于格式,强化规范性要求的明确性。具体而言,要求提供能够单独使用、具有自含性的摘要;指明正文中的描述性评价即事实判断与价值性评价的区别,即不论是第一手还是第二手资料,必须注明出处;有比较才有鉴别,要求要建立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行立论,以增加厚度;要求文后与文中的参考文献排序相对应,数量相一致。做好上述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对于学生是较大的压力。

(二)增加答辩次数

增加答辩次数,由原来的一次答辩增加为三次答辩,在保持通过率接近100%的前提下,把一次基本通过或全部通过变成分批通过,每次通过约1/3,事先确定并公布三次答辩的时间间隔,并且每次在答辩会场标明答辩批次,以促使学生产生力争早一批通过答辩的动力。

(三)扩大组织答辩的学科范围

传统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往往在二、三级学科内甚至课题小组内进行,学生与答辩评委非常熟悉,容易导致评委包容过多,直接影响师生双方对毕业论文的责任感,而使答辩过程流于形式。

然而,在一级学科内组织答辩,不同专业的教师评委不仅与答辩学生不太熟悉,有利于其严格要求,从而使学生更加认真对待;而且由于学术视角不同,还有利于评委从不同视角提出问题,从而既给学生以启发又使其紧张而不敢懈怠。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蔡苹、傅功成、程功臻等同行们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他们的结论是:在一级学科内组织答辩使教师到大学生都更加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论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大学生论文答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大学生虽然用了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论文,但是并未影响到他们找工作或考研。

(四)增加每人答辩时间

增加每人答辩时间,规定每人不低于30分钟,加强师生深度交流,使学生很难逃避。

另外,基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属于学习性而非研究性论文的性质,规定学生在答辩中不概述全文,不以辩论为主,主要脱稿回答写作该论文的创新、困惑、收获以及评委的即兴提问,并且规定,除非在答辩中有充分理由说服评委,否则评委的观点属于约束性意见而非一般性建议,必须按照评委的意见进行修改,从而增加学生答辩的非淘汰性压力。

(五)实行当场一次性评分

传统的评分办法是导师、评阅人、评委分别评分,然后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折合。结果,评阅人又作为评委进行二次评分,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评阅基础上的评分所占的分值,比导师几个月的指导基础上所打的分值,竟然还要高,这不利于学生重视导师的指导。提高评分的即时性,即改变评分结构,实行导师不评分、评阅人不评分,而只有评委在答辩中的一次性评分,从而使答辩增加变数。

提高评分的即时性的前提是实行导、辩一师制,即导师担任自己指导的学生组的答辩负责人,负责自己指导的学生的答辩,避免因打乱组别而使来自评委方面的有意无意的原因影响不同导师指导的学生的批次通过率,以减少未通过的同学的非学术性意见,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六)增加听众人数

增加听众人数,即要求本专业低一、二个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作为听众参加答辩会,学习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形成一种会场的效应,这对于答辩学生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

二、保障条件

(一)增加学生评委

教师评委数量对于答辩来说,是定量,即便临时邀请部分外院系老师,数量也很有限。因此,数量挖潜,只能从教师以外寻找渠道。本院系研究生,包括高年级学生,可以作为重要补充,但是只限于做一般评委,在负责人指导下工作。如果有研究生作为补充评委,每一个答辩组甚至可以只配备一名担任负责人的教师评委,其他评委均由研究生或其他学生补充组成。

(二)增加评委时间

1.建立同学互读式资格审查关。实行文字、格式专项检查,如果由评委来完成,即使是在答辩前完成,也是一件基本不具有学习意义的繁琐工作,占用不少时间。而如果由同一个指导小组的学生相互阅读来完成,不仅是学生的一次学习机会,而且可以减轻评委的工作量,以利于其在答辩前集中深入阅读学生的论文所讨论的主要问题。

2.取消开题环节。学习性论文不同于研究性论文,主要意义与价值是对于学生本人具有学习功能。因此,没有必要举行开题报告。由学生与导师直接进行单独交流,就可以完成。

3.取消书面文字评价任务。作为学习性的学术论文,由评委做出书面评价,首先没有必要,其次因数量大而成为评委的一个压力,甚至还会导致评委在答辩会场上边主持答辩边对论文进行书面评价,这直接影响评委对于论文的关注,进而影响评委与答辩学生的深入交流。因此,有必要取消评委对答辩论文的书面文字评价。

评委对于论文的评价,用评分这一种形式一次性进行,就完全可以完成了。至于对于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在指导与答辩过程中分别由导师、评委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了沟通,写在答辩记录上,对于学生本人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对于教学管理部门来说,查看评委的评分原始记录就足够履行其监督职能了。

4.缩小答辩小组。根据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的管理学原理,答辩小组如果人数太多,评委就会顾不过来,答辩总时间就会拉长,评委就会疲劳,疲劳就会影响对小组答辩的深入分析指导。相反,缩小答辩小组就会减少小组答辩的总时间,就会减轻评委的疲劳,有利于评委对每篇答辩论文的深入分析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