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的选题方法及课题构思


2015年09月0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的选题就是科技工作者或研究者如何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重要性直接决定解决问题的成败。因此,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的选题与构思是本科生、研究生及科学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选题方法按科学活动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科学工作者个人活动方式进行的选题方式,如:比较寻疑法、追溯验证法和实践应用法;二是以科学工作者集体活动方式进行的选题方式,如:智力激励法、集体启发法和特尔斐法。个人离不开研究集体,集体活动有赖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

课题的构思设计,是从选题工作进入到开题研究的关节点。在课题方案最终选定之后,必须拟定详细周密的研究计划,做到步骤清晰,目标明确。

一、选题方法与技巧

1.比较寻疑法

从事科学研究,总需要在对某一研究领域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才开始。比较寻疑法,就是对自己所占有的文献材料广泛阅读,认真筛选,经过梳理提炼、比较鉴别后,寻找到具有研究探讨价值的“疑点”,进而确定选题的方法。文献资料的获取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互联网科技信息资源。具体可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查找科研选题或通过参与网络学术论坛讨论启发获得选题,以及深入研读科技文献获得科研选题等方法。例如,在同一类型的科学研究成果中,常常发现这类词语:“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当程度上”、“在某种范围内”、“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多种多样的形式”等等。那么,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多大程度上?何种范围内?存在怎样的联系?有哪些不同形式?这些都可以构成进一步研究的子课题。对这些子课题锲而不舍地探讨,都可能产生新的研究成果。科学研究必须有“疑点”。当在对文献材料阅读、接受、分析、比较与提炼的过程中遇到了疑问时,紧紧抓住这些问题深入探究下去,就会形成自己的选题。这种在比较中寻找提炼的“疑点”多种多样,可能是论述不完备或难以自圆其说,也可能是文献材料中就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还可能是发现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空白点。总之,在文献材料的阅读比较中寻找“疑点”,再由对“疑点”的探究而形成选题,这是许多研究者常常采用的选题方法。学术研究之所以重视文献资料,由此可见一二。梁启超概括自己的治学之道,只用了“善疑、求真、创获”六个字,而把“善疑”放在首位,这也说明以“寻疑”来选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比较寻疑的选题方法,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浏览资料

在浏览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印象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自己脑子中涌出的点滴体会。

(2)回味咀嚼

在广泛浏览文献资料之后,对自己从大量资料中所获取的有价值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点滴体会,分别进行简单梳理,认真思考,反复咀嚼,体味到其中的异同交叉、深浅远近。

(3)求疑选题

在完成了上述工作之后,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进行分析鉴别,寻找出在同一研究对象中尚有的“疑点”,由此进一步推演思考,选题的目标就自然会明确了。比如,研究晚清史的孔祥吉先生,就是由于获得了晚清史上有“两朝帝师、十载枢臣”之称的翁同的后裔带到美国的家藏档案史料,新发现了其中未刊出的《罗丰禄信稿》以及陈炽的《上清帝万言书》等珍贵文献,他经过比较鉴别,受益颇多,从中发现不少问题,从而以新的史料、新的视角写出了《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上层心态——营务处总办罗丰禄家书解读》、《晚清政治改革家的困境》等一系列论文,在晚清史研究领域提出了不少新观点。

2.追溯验证法

追溯验证法是一种先有主观的“拟想”(即对研究课题和方法的假设),而后以此为出发点,沿着一定方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作必要的调查实验,从而达到验证“拟想”的选题方法。当然,这种“拟想”绝不能是凭空想象,而必须是建立在对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且已经掌握到一定文献资料或现实材料,由此而生发的“拟想”。运用这种选题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经过追溯,确定自己的“拟想”是否具有开创性、突破性。如果自己的拟想,前人从未涉及,或者是与通说、前人见解根本不同的,同时自己又能以足够的论据或条件对其做出证明,那就可以作为选题确定下来。反之,则应舍弃。

(2)通过追溯,确定自己的“拟想”是否对通说或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可以作为选题;反之,也应放弃。

(3)确定“拟想”是否与别人重复。如果自己的想法完全与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样,那就应另辟新路;如果是部分内容与别人的研究成果相重复,那就应当变换角度,避开重复,确定选题。此外,在追溯验证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不可放过阅读或调研过程中突然产生的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一时的想法很简单、很蒙眬,但如能及时捕捉,顺势追溯下去,也极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成为选题的引子。

追溯验证的选题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例如,为超导电子学这一新学科奠定坚定基础的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其开始是年仅22岁正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约瑟夫森的理论预言:当两块超导体实现弱连接时,会出现一种新的物理现象。又比如,在当今科学界,在认为任何剂量的核辐射都有害于健康的“线性无极理论”(LNT)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那些提出“小剂量辐射无害”的科学家们,大都是通过追溯验证来研究的。特别是“小剂量辐射无害”现象产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能否改变核辐射会损伤细胞内的DNA这一传统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实践应用法

实践应用法既不是从阅读大量文献材料出发,也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拟想”出发,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从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去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之中。很显然,这样的选题方法,在应用研究领域运用较多,但是,基础研究方面也同样可以选用。比如,生物科学中的基因工程理论,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重点保护及濒临灭种的动植物的繁育技术之中,也可以由此深入,应用于进一步揭示生命奥秘的基础研究之中,像我国科学家研究的“衰老细胞与分子机理研究”的课题。还有,胡福明于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为人熟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该选题就是运用了实践应用法。是从现实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加以研究探讨的。再如,针对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领域中学术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以及科学伦理道德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先生在《光明日报》2002年2月1日第1版发表《科学道德建设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文,提出了建设我国良好科研环境的合理建议。该选题同样是来自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索。

此外,带着实际问题向专家请教,向有关部门咨询,研究者们互相交流启发等等,都有助于确定解决现实问题论文的选题。

从根本上说,选题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寻找出在理论或实践上未被发现、概括、揭示、解释,或者是概括、揭示、解释尚且不够,适于作为自己研究课题的问题和角度。凡是能达到此目的的选题方法都可使用。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了解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了解现实理论和实践上的需求,正确估计自己的主观能力与水平。

4.智力激励法成才阶梯

智力激励法是世界上最早付诸实用的创造技法。它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首先提出,此后,各国创造学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先后提出了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智力激励法、三菱式智力激励法等。如默写式(或自由表述)智力激励法是找一些对某一领域有知识、有见解的专家,他们掌握大量科学情报,从科学发展的趋势,对有关领域的未来课题,自由地发表各种意见、设想和方案,最后由决策者综合起来,进行挑选。其主要规则是:

(1)允许自由地提出任何设想和方案,严禁批评和指责,避免节外生枝,转移话题。

(2)鼓励无拘束联想,思想越奔放越好,无论多么富于幻想的怪诞意见都要记录下来。

(3)提出的设想和方案多多益善,会上不作结论。

(4)提倡与会者把各种思想组合起来,完善和发展别人的设想和方案。

这种方法如使用恰当,将会创造和谐的会谈气氛,敞开思想,相互激发,极易导致思想的连锁反应,提出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课题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奇特设想。这种方法是美国学者奥斯本提出来的,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智囊团法”和“头脑风暴法”。

例如:笔者在《林业生产规划》一书的撰写过程中,首先在南京林业大学召集全国同行征求此书编写大纲细目后,于次年又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再次征求全国同行对其初稿进行讨论,采用智力激励法征求修改意见。《林业生产规划》在现代林业企业总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在理论上、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是我国第一部这方面具有权威性的高等林业院校教材和专著。该专著填补了我国林业规划理论系统的空白,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集体启发法

集体启发法和智力激励法相似,也是以集体探讨方式预测和提出课题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会议主持人或决策者通过提问和提出有价值的情报来启发与会专家,使他们大致围绕某个问题做一般性讨论,而又不披露主题。当讨论接近中心议题时,主持人应立即点破问题的症结所在,引导与会者借助“类比的启发”,定向地进行“课题转换”,集中酝酿和提出课题方案和解决方案的种种设想。这种“转换”需利用下列几项类比:

(1)个人类比

把自己本身的情感和性格,与拟定课题情景的某种要素加以类比,来寻求相似点。

(2)直接类比

在已知的领域里寻求未知领域的类似过程,即把未知变为已知。

(3)象征类比

暂不理睬自然规律,借助童话的幻想和诗歌的形象来比喻和描述问题,把习惯的变为生疏的。如设想去掉地心引力,使光线弯曲,声光结合有何效应等。它是集体智慧和个人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戈顿提出来的,又称为“群辩法”。

例如:在对“松根采集运贮过程中技术问题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开题研究时,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召集所有研究人员参加,激烈讨论,集思广益,以求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此次集体启发,很好地推进了项目的研究。

6.特尔斐法

特尔斐法是由专家填写意见征询表,来预测和提出研究课题的方法,是由戈顿和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和倡导起来的,具体做法是由一组专家不直接出面,而间接通过填写意见表的方式来预测未来的方法。该法具有专家咨询的隐形性、信息沟通的反馈性、预测结果的统计性的特点。其要点是:

(1)找一组专家,主持者将咨询主题以调查表的格式分发给各位专家。征求他们对可能的各个课题、方案及实现的时间,提出意见和想法。

(2)预先根据某些情报或专家商定的特定研究项目的意见征询表,分发给专家填写,但不记名;制作调查表时,主题必须含义明确,不含主持者的任何倾向性意见,以避免专家对主题产生歧义或多种理解,使新颖的观点和创造性见解充分表达出来。

(3)主持者收到专家第一轮应答后,将各种意见汇总、归纳、整理,删除那些对主题作用不大的次要的意见,制作成预测一览表后再返回专家手中,但意见来源予以保密。

(4)再由专家填写空白表,对前一次整理意见重新提出看法,如此多次反馈,大多数专家意见逐渐集中,最后趋于统一,但少数意见还可能不一致,这就要由决策者作出判断和决策。对中间意见和最后意见的整理,均可绘出专家意见的分布曲线。比较各个方案或课题专家意见的分布曲线与统计参数,即可对最佳方案或课题及其实现时间作出预测和判定。

由于特尔斐法能够把众多专家对选题的直觉估计,逐步求得较为一致的结果,说明形式上的主观意见蕴含着一定的客观意义,又比较简单,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和经费,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笔者在《架空索道理论与实践》一书的撰写过程中,对此书书名、编写大纲细目,以及撰写初稿,都采用了特尔斐法征求专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