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常见误区透视


2015年09月09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大家知道,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生产、工作和生活实践及科学实验而获得,二是借助各种媒介学习、吸收他人的科学知识或科研成果。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多种媒介中,科技期刊及构成科技期刊主体的科技论文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把自己的科技心得和科研成果撰文发表,对自己是一次总结、积累、检阅和提升;同时,一篇篇论文发表后,就像滴滴水珠汇聚成江河再汇聚成大海一样,构建、丰富了科学文献库,为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因此,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乃是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年来,由于学术界浮躁之风盛行,名利思想作怪,加之一些政策的误导,科技人员在写作论文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就一些常见的误区作一番分析。

一、动机不纯

科技论文是连接科技知识和科技发明的重要传播媒介,对繁荣学术和促进科技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和科学实践中,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总结成论文,发表后一般都能给他人以借鉴和启迪。科技论文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不管是自己亲自实践的还是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二是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即每篇论文的内容应该有别于任何其他的论文。

过去,人们发表论文并无特殊的目的或特别的私心,一般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所发现或发明,认为自己所搞的东西确实有价值,才将其总结成论文,这样的论文一般来说真实性比较大。而现在,写论文不少是受巨大的利益驱动或被逼无奈,如职称晋升、课题评奖或评审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等,较多和较高档次或级别的论文是必不可少的,硕士生、博士生在毕业答辩前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发表的论文,论文与岗位津贴挂钩,甚至评优、评先进、评模范也要求发表论文。许多单位尤其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由于评比、达标、竞争、攀比等种种原因,对论文的数量一再加码。如此一来,造成近些年我国写论文的作者群及论文数量大幅度上升,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尽管期刊种类、数量逐年增多,还是供不应求。

目前,大多数科技学术期刊(不管是高级期刊、名牌期刊还是低档次期刊)编辑部都稿满为患,呈现出一派“红红火火”的喜人景象。这样的论文难免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甚至弄虚作假,剽窃,请人代写。当前学术腐败、学术腐朽日趋严重,《社会科学报》披露了大量的这方面的恶性事件,令人触目惊心!,甚至还出现了在互联网上买卖论文的怪现象"。我们在实际编辑工作中,也碰到许多类似现象,不少论文改来改去(包括基本数据都可以改),待到发表后,和最初的原稿相比,已改得面目全非,判若两篇文章。这样的论文有什么价值可言,再多又有何用?简直是一种浪费!对读者来说,则完全是一种误导!难怪人们会说:当今的学术论文含金量越来越少,水分越来越多;学术腐败加学术腐朽等于学术垃圾。现在人们只关心谁写了多少多少文章,至于文章产生了多少(或多大)社会效果,是否转化成了生产力,是否促进了社会发展,是否革新了一项技术,是否对他人的工作有所帮助,甚至是否有读者(按理说读者就是上帝,没有读南华大学期刊社曾学清朱雯霞蒋湘莲者的文章就是狗屁文章)读过?没有任何部门和个人再去问津。

二、八股盛行

八股文是中国明清封建皇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语言僵硬,格式死板,内容空洞。毛泽东同志对八股文式的文章从来就深恶痛绝,多次进行过辛辣讽刺和严厉批判,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反对党八股》!,历数八股文的“八大罪状”,并大力倡导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鲁迅先生也挥笔痛斥:“八股无论新旧,都在扫荡之列”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八股文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文坛包括学术界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这些年来,八股文之风明显抬头,大有占据统治地位的趋势,这种表现在自然科学期刊中尤为突出。文章的格式、风格甚至于所用词汇均极为雷同,看到每一篇文章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有的文章的一些段落除了几个名词术语和数据外,几乎可以互相替换。写一篇文章简直像是在填写一份表格。这些文章排列起来整整齐齐,千篇一律。如果有的文章看起来不是那么整齐和一致,很有可能会被斥为“不规范”和“没有水平”。

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八股文风盛行,主要责任不在作者,因为作者是按编辑部的规定或要求写作和修改论文的。这当然也不能怪编辑,身处编辑第一线的小编辑们也是有苦难言,编辑家、标准家们制定了那么多的“规范”、“标准”,你不执行,这哪成?轻则杂志年审不过关、降级,重则停刊,如此严重的后果谁敢承担?因此深究起来,八股文风盛行实为某些政策误导之过。

诚然,科技论文不同于其他文章,有自己的特定格式和要求,但这种特定格式和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更不是束缚内容的表达和阻碍对内容的理解。其实一篇文章只要内容客观、真实,又确实有一定新意,能给他人以启发和借鉴,采用一定的形式或者最适合其文意表达的形式即可,没有必要在形式上反复推敲琢磨。不管怎么说,形式是次要的,是为内容服务的。

三、小题大做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的选题和内容毫无新意,在此之前不知有多少人写过类似的文章,在写作上也毫无特色,但作者偏要长篇大论地大做文章。二是题材和内容本来属于“大路货”,没有什么价值,谈不上什么创新,但作者想方设法、挖空心思“创新”,挖掘“新价值”,标新立异,没有米偏能煮出饭来,甚至煮出“好饭”来。三是确实有那么一点小价值,但作者将其无限放大,动不动就宣称“国内外尚无报道”、“国际水平”、“国内领先”,口若悬河,信口雌黄,采取一种不严谨、不科学、不负责任的态度。四是短话长说,古人“惜墨如金”,现在的作者对文字却非常慷慨,本来几百字能说明的问题非要用几千字乃至上万字不可,实在没得说了,就弄个长摘要以及罗列大量参考文献,总之要想方设法把文章搞长。五是没有中心,漫无边际,离题万里,引经据典,堆砌古今中外文献的观点,就是看不出作者自己的观点,这在文章的“前言”和“讨论”中尤为突出。

六是文意晦涩,深奥难懂,故弄玄虚,读起来叫人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仿佛作者成心不让读者读懂,或者深怕读者轻易读懂了会显得文章没有水平,其实这种文章的内容本身并不复杂。七是大量使用复杂的长句型,有时候好几行上百字都看不到一个标点符号,中间拐了几道弯,读起来让人喘不过气来,令人十分费解,经仔细分析,语法上还确实没有什么大错。须知读者是来阅读、理解文章的,不是来分析文章语法的。

上述弊病的产生与目前的舆论导向、政策法规不无关联。例如文章短了,用词浅显,外语单词少,专家学者们会认为你水平臭;某些省份竟然明确规定,少于1500字的论文不能用于晋升副高职称,无中文摘要甚至缺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都不利于晋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