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论科技论文的评审方式


2016年06月13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稿件评审制度则是把握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的关键手段。具有影响的学术期刊都非常重视稿件评审工作。然而,对科技期刊来说,稿件评审工作一般不是由编辑完成的,而是请评审人完成的评审人的评审意见是编辑对论文的取舍的最重要的文字根据。从上述评审工作的情况看,稿件评审工作的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编辑手中,这给编辑把握刊物学术质量的工作带来了困难和被动性。本文将探讨评审方式的有关问题,以期完善稿件审查制度,通过适当的评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将把握刊物学术质量的主动权控制在编辑手中。

1、评审工作的困境:评审人的选择

谁能成为评审人呢?一般来说,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办事公允的懂行专家是理想的评审人。然而,理想和现实毕竟不同,实际上,能够对某篇论文作出合理评价的评审人,必然是与被评价的论文的作者工作在相同领域的其他科学家由于只有同行专家才能作出合理的评价,评审工作实际上是在狭窄的范国内进行的。评审人和作者就可能相识,甚至可能有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也可能两人私人交往甚密或两人人际关系很紧张I也可能两人虽不相识,但各自在研究相同的课题,并存在谁能争夺到该课题成果的优先权的问题。优先权问题是科学家很敏感的问题,象伽利略、胡克、牛顿和莱布尼茨这弹的大科学家都卷入了争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纷争之中。总的来说,不管评审人和作者的关系如何,他们必定是同行,并且,他们必定是潜在的或现实的竞争对手或者合作者。这样,评审工作就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在这里必须达到作者、编辑、评审人三种不同利益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平衡。对作者来说,无一例外地希望自己的论文得到高度评价,按原文发表。在我们处理稿件过程中,很多作者主动给编辑提供一个或多个评审人,经过我们长期了解,作者提供的评审人一般与作者关系较好,稿件能顺利通过评审,而这种评审的可信度编辑是难以把握的对评审人来说,作者是他的阿行,也是他的潜在的或现实的竞争者,同时,这次他是评审人,扮演法官的角色,下一次他可能就是作者,处于被告的地位基于上述情况,存在两个问题:(1)评审人能否恰如其分地利用自己的权力;(2)对编辑来说,希望看到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既要排斥不具备发表价值的论文,又不能埋没一经雕凿就能发出灿烂光芒的璞玉编辑能否如愿以偿。

2、评审方式的分析

编辑试图通过一定的评审方式把握评审工作的主动权,什么样的评审方式能使编辑立于主动地位呢?

2.1匿名评审

匿名评审已成为评审工作的一种惯例。匿名评审可分为两种情况;

a.评审人的姓名对作者是保密的,甚至评审人的笔迹也不让作者看到,转达评审意见一般是手抄形式而不是复印形式;同时,在论文送到评审人那里审阅之前,作者的姓名也暂时从初稿上去掉,即完垒背靠背地评审。这有利于评审人无干扰地对论文作出评价,使评审人的工作对象是某篇论文t而不是具体到某人的某篇论文。这样,不管是学术权威的论文还是不知名作者的论文,都在同一种环境中得到评审。

b.评审人的情况对作者是保密的,而作者的姓名对评审人是公开的。这种评审方式的缺点恰好是第一种评审方式的优点的反面。在这种评审方式中,我们曾遇到过下述情况:当论文作者是某十学术权威时,评审人拒绝评审,理由是:不敢妄加评价”}当论文作者是评审人的熟人,而论文本身不具有发表价值时,评审人碍于情面避免写下否定意见拒绝评审。本人还遇到过一位这样的评审人,他在稿件评审表的可否公开发表”栏目清楚地写下了“修改后可公开发表,而当他把评审表交给我时,口头对我说:这篇文章实际上没有发表价值。这种情况对编辑来说真是难为至极。

然而,这种评审方式具有一个第一种评审方式不可能具有的优点。按照严格的科学标准,不能期望评审人证实一项发现结果一位评审人的评审意见,只是对某篇论文进行首次阅读”后写下的文字性评价,它仅仅表明某篇论文是有独创性和一定的意义,考窟了和引证了以前的文献,论据的表达是清楚的,不是难以置信的,实验技术程序在技术上是可能的,结论与巳知事实没有矛盾。但是,这种意见只能基于作者的初稿的表面的审查,没有接近实际研究的仪器、实验室记录、计算机程序运行情况等等,而这些正是论文产生的条件。如果评审人知道作者是谁,并有机会了解作者的论文产生的条件时,评价必定更加合理我们曾遇到一位评审人,他拒绝为某作者的论文写评审意见。不是因为论文本身有没有独刨性和意义,结论是否有价值,而是这位评审人很了解作者的研究工作,认为作者且前的研究工作不胎产生这样一篇论文,也就是说该论文产生的条件都不存在。了解论文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评价意见置信度的一个根重要的措藏。尽管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事业,然而,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的调查表明,现代科学中的伪造行为比预想的多得多,最常见的伪造形式是为了对研究者有所好处,草率地处理数据,故意错误地进行实验。完全伪造数据的占7%,故意错误解释数据的占2%。

2.2公开评审

在公开评审方式中,作者的姓名对评审人是公开的,不仅要求评审人审读论文本身,而且要求评审人尽可能多地了解论文的产生条件。评审人的姓名和评审意见对作者也是公开的.并且评审人的姓名与论文一起发表,用脚注注明“本文评审人:×××,×××。一般来说,在这种评审方式中,评审人不会轻率地把自己的名字连同一篇发表价值不大的论文一起发表,同时,由于评审过程垒公开,评审人与作者可直接对话,真正有价值的论文不会被埋没。它的缺点是评审人有时可艟会拒绝评审。然而,科学界有义务和责任建立起一个公开评审网和公开评审规范,科学家有义务和责任担当起这样的评审人。本人在工作实践中萌发丁这样一个不成熟的想法,现提出以抛砖引玉。

2.3校外评审

对高校学报来说,请校外专家审稿是必不可少的外审应采用第一种匿名评审方式,这种背靠背的评审相对来说客观一些.编辑容易听到更多的不同意见。我们实行一稿内外两审制度的情况表明,对于同一篇论文内审的评价比外审的评价明显地高一些;在外审意见中,否定性意见和修改意见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在内审意见中,对论文的赞词和肯定性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本人在1989~1991年三年共处理退稿论文26篇,其中24篇是根据外审的否定性意见退稿的,2篇是根据内审的否定性意见退稿的这26位作者都基本上同意评审人的否定性意见,接受退稿。这说明外审不仅严格,同时也比较客观。然而,当评审人和作者在各自单位独立进行同一课题的研究,并存在成果优先权问题时,外审的缺点就显著丁。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作者投稿时郑重地告诉编辑,他的论文不能迭到××大学评审,甚至有的作者只同意自己的论文在校内评审t不同意外审,否则就不投稿,他们所担心的就是失去成果的优先发表权。

2.4校内评审

内审一般采用第二种置名评审方式,即只有评审人对作者是保密的。由于校内的同行专家数量有限t作者较容易精出自己的论文的评审人是谁,这样内审在某种程度上是表面上的置名,实际上是半公开状态。因此内审意见有时披上了感情评语的色彩尽管如此,内审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步的一般来说,校内评审^了解作者的研究工作细节,如实验仪器的性能,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处理情况等,也就是说他了解作者论文产生的条件和认识手段等,这就容易在论文的研究条件方面作出恰当的评价。校内评审人可以给编辑提供这样的信息:作者在论文中所写的与作者在矿山、工厂或实验室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出入。这种信息对编辑来说是宝贵的,而校外评审人是难以提供的。

2.5作者是评审工作的主动参与者

在评审工作中应给于作者较大的主动权,允许作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作者处于参与地位。当评审意见与作者看法之间有较大差距时,允许作者申述理由和看法,进行答辩和反驳,在匿名评审中,作者可以通过编辑与评审人对话总的来说,不能使作者不明白为什么退稿的情况下被迫接受退稿件。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因为学派的不同,学术观点的差异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在评审工作中,科研前措课题的一些新观点、新思想往往突破了传统观点而有时难以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如果不允许作者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些新观点、新思想就会被压制和埋没。同时,新观点、新思想开始总是不那么完善,容易被别人评头论足,甚至受到非难。这就需要我们对新的事物大力扶持。

2.6编辑初审

编辑初审不是指编辑对论文本身的评审,而是指对论文产生的前提条件的审查编辑应通过作者所在系、所、科室和主管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积极了解论文产生的前提条件和相关条件,如论文的课题来源,研究进展,实验仪器水平,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实施情况等,以判断论文的结论是否可靠、是否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