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


2012年12月14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1 两个认识问题

在讲怎样写学术论文之前,先讲两个认识问题。这两个认识问题很重要,因为认识问题不解决,写论文时的好多基础性问题就把握不正确,论文也写不好。

1.1 学术论文的功能和目的

学术论文是表达科研成果的最佳方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影响面最大,是公认最权威的交流方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所以传播开来,主要还是靠学术论文的方式。在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论文的传播方式可以改变,但是目前还没有其他方式能够取代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界更好的交流方式。学术论文是需要经过同行评议的,是要经过严格审查的,所以也是目前表达科学成果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前人科学工作的积累称作文献,是对文化的贡献,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因此在写学术论文的时候,是在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应该有一种神圣感。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写论文的过程是个总结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眭认识的过程。美国著名分析化学家I.M.Kolthof有一句名言,“Theory guides,experiment decides”,听起来很顺口,有点压韵,有点像诗。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工作是需要理论来指导,由实验来决定的。空有理论不行,光有实验结果同样也不行,写论文的过程,实际上是把实验结果通过系统地总结,提高一步,产生新的理论,再来指导实验。论文当中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这也是学术论文不同于实验报告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论文当中,要体现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飞跃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写论文,这个过程就没有,实验报告仍然是实验报告。有些所谓的论文,实际上只是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东西,而且这两个层次相差是很大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2 发表学术论文的道德问题

关于学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有下面5点请大家注意:

(1)炮制数据(forgery)

这是最恶劣的。实在做不出来就造假,本来没有的数,也能造出来。例如,由于灵敏度太低,做不出结果,就在配溶液时,配浓l0倍,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这就属于炮制数据。有时候还根据录音整理。

(2)一稿多投(duplication)

内容基本上一样,图和表都一样,结果也一样,可能标题上变一变,也可能一点都不变,这是绝对禁止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篇论文用中文发表后再用英文发表,也是一稿双投。

(3)抄袭,剽窃(plagiarism)

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只要不是整篇文章都搬过来,抄一段有何不可。请大家注意,即使是一段,也是剽窃。尤其是如果把实验方法,或者实验设计搬过来,即使文章不一样,也是一种剽窃。你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就是剽窃。如果把自己发表的文章搬一段在下一篇里,那叫自我剽窃。在科学领域就有自我剽窃。

(4)避重就轻(fact hiding)

这种现象有时候是不容易看出问题来的。包括一些很有名的、比较有名的学者,有时候也这样做。用了人家的思想,知道要引用,但是把很重要的文献隐藏在一个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换句话说,在文献目录里,可以找得到这条文献,但绝不是它应该处的位置。比如说,主要引用了人家的思想,不明确说明是吸收了别人文献当中的思想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了,而只说在这个实验部分当中的一个试剂的配制中,是按照文献配的,这叫作避重就轻。配制试剂可以不引用文献,但是引用人家的思想,一定要引用文献。避重就轻就是故意逃避检查,不是内行的人看不出来。这个做法其实更狡猾,更难发现,因此也是更深层次的道德问题。

(5)化整为零(fragmentation)

这跟一稿多投不一样,每篇稿子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把本来应当属于1篇论文的内容,人为地分解为几篇,论文的质量肯定要下降。当然如果这个工作确实是可以写成2篇的,硬要把它压捏到一块也不恰当。有意地把应该写成1篇论文的东西,硬分成3篇、4篇,单纯是为了增加数量,就有问题了,这也是属于道德层次上的问题。以上道德层次问题解决了,写论文的时候就可能比较好写了。

2 撰写论文前的准备工作

2.1 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准备工作是以工作创新点得到确认的时候,即最初开始系统收集实验数据的时候开始的。换句话说,开始做条件实验的时候,就应该开始考虑写论文的问题了。因为科研成果必须以论文的方式去与外面交流,不然的话成果做出来,烂在自己家里,起不到交流作用,也就等于对科学发展起不到推动作用。所以,一定要及时想到写论文的问题。

2.2 准备什么

2.2.1 系统查阅有关文献

在你认为创新点已经成立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查阅文献,如果发现已经有人做过了,就应该考虑要不要再继续往下做了。即使停了,损失也不大,因为你刚刚开始。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实验都系统做完了,在开始写论文的时候才急着查文献,一旦发现有人做过了,损失就惨重了,工作都作废了。所以一定要先查文献,确认这个方向值得不值得研究。
2.2.2 设计反映实验中的变化规律性和变量关系的图和表在做每一个条件实验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怎么能够列成表,这个表怎样在将来的论文里能使用上。表的排列,本身是把你的思想、思路系统化,也使优化的范围更合理。如果把论文的准备工作提前到这个时候来做,你的思路可能就会更系统。所以在做实验的时候,凡是能够把实验结果列成表、画成图的,当时就做。反映实验中大致规律的最好办法是画个草图,看看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反映出来的曲线的趋势,会指导下一步的工作。而且曲线往往能反映出从数字上判断不出来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所以要及时做这样的图,而且要考虑到哪些图将来是可以用到论文里的。这会大大增强论文结果之间的衔接和内容之间的一体性。

2.2.3 仔细审查实验设计

在开始做实验时就应该考虑全面,有必要时与指导教师多讨论讨论,尽量避免出现漏洞。不要到写论文的时候才发现漏洞,再去堵。有时甚至没法补了。千疮百孔的论文,即使最后拿出去,也不可能是高层次的论文。如果准备得早,这些问题可以事先避免。

2.2.4 确定优化范围和对象

一般的实验过程,常常是优化的过程。搞合成的人优化反应过程,搞分析的人往往是优化分析性能。头脑要清醒,不要稀里糊涂地往下做。搞分析的人有个通病,一优化就是灵敏度,总是要找最高信号。精确度、反应速度、通量试样和试剂消耗、抗干扰能力、产率、价格等,都是可以优化的,不要千篇一律,不管什么都追求最高信号。如果说某物质的含量是99.9%,你去追求最高灵敏度干什么呢?比如说一个样品,实际上浓度很高,但是为了使用预浓集的方法,把这个样品拿来稀释1000倍,然后再浓集100倍,就是为了证明这个浓集方法好使。像这样的问题都属于没有弄明白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或者说不是没弄明白,而是没找对目的。他的目
的就是为了发表论文,当然他的目的也达到了。如果是要解决实际问题,那就没有达到目的。一定要在开始做准备工作的时候,就确定优化范围和对象。如果干扰是主要的问题,应该主要优化抗干扰条件,而不是灵敏度。如果抗干扰能力强了,灵敏度降了1倍,也没关系。在准备的时候一定要权衡好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3 论文的撰写

标题、作者和摘要是论文最前边的东西。

标题要尽可能简洁,最好1行字,除非特殊情况,不要超过2行。长的题目表示抓不住自己研究工作的核心问题,表示思路不清。中文一般不要超过30个字,英文不超过l5个单词。一般来说,这个长度是可以把论文当中的主要内容表达清楚的。标题应当充分反映工作中的创新点和特点。要考虑每一个字都有含金量,论文题目要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题目一定要好好推敲,然后再决定用什么题目。

作者应该是对论文,至少是对其中一部分负责任的人员。只稍微参加过讨论,或者是做技术性修改的人员,最好不要列为作者。从道理上来讲,作者就要对这个工作负责,起码是对其中的一部分工作负责。其中打,-k号的,一般来说是通讯作者,通常就是题目负责人,要对整个工作负责。不仅是负责任去弄经费,更主要的是对里面的科学内容负责任。所以,-k号不是随便打的。学生的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老师一般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自己作为通讯作者。但作为通讯作者,就要对这个内容负责了。所以对老师来说,要看好你的学生,就是把好关。,-k号就意味着要对整篇文章负全责。

摘要是论文很重要的一部分。摘要应该主要包括3个内容,首先应该充分反映工作当中的创新点、特点和意义;其次要包括工作当中观察到的重要现象;第3是实验当中获得的重要数据。摘要与论文的前言以及结论不是一回事,各有各的功能。摘要是把论文的要点提炼出来,主要的结论、主要的创新点一定要明确。因为论文的生命和核心就是在创新,所以创新点一定要写得非常明确,不可以模糊。模模糊糊往往代表你理不直气不壮,或者你的论文根本就没有创新点,也就是说不值得发表。

3.1 论文的结构

3.1.1 前言

首先应该交代清楚这个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或者说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也可以从前人做的工作开始来讲这个领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如实反映现状和历史的沿革。不要有意地去回避,千万不要掩盖,切忌避重就轻。对待前人的工作一定要公平。查了文献,受了人家的启发做的工作,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反映出来。在前言里一定要交代清楚这个工作的来龙去脉。再一个要说明的是工作的意义。前言还要写做这个工作之前的考虑,没必要在前言里写到底实现了什么样的目标。

理论部分不是每一篇论文都有的。如果在你的工作中,理论推导占了很重要的比重,或者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理论上有所发展,需要用数学方程式去推算、去模拟,搞数学模型等,这些就可以把它写在前言的后面,作为理论部分。在大部分情况下,可能这部分是不需要的,只在讨论部分讲一讲就行了。

3.1.2 实验部分

这是论文的重要部分之一。实验部分所包括的信息,应该能让别人重复你的实验。如果按照实验部分所写的内容,别人谁也做不出来,那就有两种可能,一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写;再一个可能就是故意不想让人家做出来,这就不好了。学术论文就是要交流,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也能做。同行对你的工作感兴趣,他也能重复。重复不出来的实验一点意义也没有,或者说也可能是假的。

实验部分应该把实验装备说清楚,在哪儿买的,型号,生产厂家,连城市都要交代清楚。试剂的来源、纯度、配制方法,实验操作,操作方法和实验参数都要交代清楚。叙述的详尽程度应该能够使同行重复有关实验。优化方法也应该交代清楚,一般来说我们不太注意这个事情,到底是用单因子实验,还是正交设计,还是单纯型优化?优化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优化目标是灵敏度,那就要照灵敏度去做。如果优化的目标不是灵敏度,实验的设计就可能是另外一种方法,搜集数据的方法也不一样。最后一个就是注意事项,我们现在国内发表的论文不太注意这一点。说这个东西是有毒的;比如说你用氟化氢,别崩到眼睛里,要戴防护面罩,这些要提醒一下。比如说你在做实验时由于某个原因受了伤,肯定应该在实验部分提醒别人不要去犯同样的错误。

3.1.3 结果与讨论

有的学生觉得没什么可讨论的。这表明对自己的工作认识深度不够,要不然就是文献看得不够,再就是你的基础太浅薄。学过的基础知识,这时候是要发挥作用的,不要把它忘掉了。忘了也没有关系,还可以拿出书来再查。实验当中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与确定,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创新点是什么,为什么思路是这样的,IL~,I1人有什么优越性,这些都可以在结果与讨论中讲。有些人常常是迫不及待地把讨论的内容搬到实验部分去写了,对实验过程中的做法,迫不及待地要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实际上用不着这么着急,在实验部分应该只写怎么做的,然后在讨论部分再详细地讨论为什么这样做。在讨论部分应该把节分清楚,一层一层地讨论问题。比如说为什么要优化灵敏度,为什么要优化抗干扰能力,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优化方法等。总之,凡是实验当中的做法,在这里都可以加注解,说明为什么在实验部分要那样去执行。

这部分还包括对最重要的实验现象的讨论与分析,以及对规律性的认识。比如看到的实验现象可能与以往人们观察到的现象是不一致的,就要考虑其原因是什么。可以把你的基础知识用来讨论这些实验现象。再有就是重要的实验结果与前人工作的比较,这也要实事求是。

要写出你的工作比别人强在哪里,比别人差在哪里。在目前来看,任何一个工作都没有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样是真正从根上创新的,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 咄上一点点做下来的。那么比较就是非常重要的了。比较要客观,不要怕论文发表不出去。比别人强的、比别人差的地方都要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很多实验结果都要在结果与讨论这一段里出现,所以数据的使用要注意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真实性是指数据是真的,不要造假。可以用统计性的数据来表明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有效性是说不是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让写上去的每一个数字都是有效数字。一致性是说前后的结果要一致。如果前面的数据表明了一种规律,后面的数据把那些规律全推翻了,这个论文的层次一定会降低不 。所以我们再次强调在数据处理时要注意几个问题:精度,误差分析,有效数字,确认。论文的灵魂部分是它的实验数据,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实验来,就是Kolthof的那句话“experiment decides”,决定的东西是实验数据。理论是指导,如果决定的东西出了问题,论文的核心就出了问题,站不住脚。再强调一下有效数字,本来是不应该再讲有效数字的,这是本科生就讲过的东西,为什么现在还要提这个问题呢?就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几乎看不到一篇论文有效数字是没毛病的。所有数据要有效,首先体现在有效数字上。如果给你个题,给你个数字算算,这2个数乘起来有效数字是多少,大家都明白。但一动到真格的时候就糊涂了。糊涂到连常理都没有了,就是“ no commonsense”了。比如说某人体重是65 ,这就够了。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的体重是65.23765478 kg,那就是荒唐的。我看到不止一次有这样的论文,最多的写了l0位有效数字,在一个统计学处理的表里,统计出了10位有数字:0.285714285。实际算的是2.0/7.0,是计算器算出来的。但是,按照计算的要求、误差的要求来说,这里的有效数字只有2位,小数点前的那一位不是有效数字,0.29才是正确的结果,而0.285714285这个结果是错误的。为什么说这是错误的呢?因为后面的数字不反映实际情况。我再说得难听一点,它是假数据,后面的数字不但无效而且是假的,是故弄玄虚的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说到根上就是有效数字与测量精度脱节。应该用多少位有效数字,要考虑到这个实验中的测量精度。往往是精度最差的那个环节起决定作用。比如说实验中使用了一个精度只有1%的测定装置,称1g的东西时,用万分之一的天平去称,就属于使用浪费。浪费资源,浪费精力。因为1%精度的i贝0量,已经决定了实验结果不可能比1%还好。所以说如果这样要求的话,比如说i贝0量精度可以到千分之一,是要求所有的测量手段都能够达到千分之一,没有一个低于它的,这样才允许把你的结果表示为2.345。如果精度是1% ,就是2.35。如果精度是10%,充其量只能是2.4了。再多就是假数据了,因为i贝0量精度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所以一定要考虑到整个实验的总体情况,对精度情况,要讲究一点儿。这表明了你是否受过严格的科学研究的训练。事情好像很简单,如果我们还犯这种初级错误的话,只能反映科学素质不高。对核心的东西、灵魂的东西都不注意,怎么能相信你的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呢?

3.1.4 结论部分

结论应该是能反映出工作成果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往往论文写到结果讨论的时候,已经觉得论文写完了,结论部分有没有似乎已经是无所谓了。所以,可以看到很多论文实际上是没有结论的,好像是让读者自己去下结论。这是作者的责任呀!怎么能没有结论呢?没有好的结论还没有坏的结论吗?要通过总结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尽可能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讨论的时候这一部分已经有了,在这里就要归纳一下,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个工作在整个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大厦当中,到底是添了哪块砖,哪块瓦。如果说不清楚,只能说你的工作没有太大的意义,值不值得发表都是一个问号了。总结就要站得高一些,在此基础上展望下一步工作,或者把本项工作对本领域发展的意义在这里面再强调一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结论就不会与摘要一样了。有的人在写结论的时候,把摘要的内容又重复一遍。不是说里面的内容一点不能重复,但是主要的精神应该是不一样的,主要的目的也不一样。论文写得好坏,可以从结论、摘要和前言里边看出大概来。致谢比较简单,有些人对这个工作的论文有些贡献,但是又不符合作为署名人员的标准,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致谢里面对他表示感谢。如果谁帮你修改论文了,也可以在这里说说。

3.1.5 参考文献

这也是大家有时候不太重视的。除了前面讲的道德层次上的问题之外,就是文献不可以避重就轻,应该引的文献一定要引用。有的人就偏偏不引用对他工作关系最重要的文献,而是引一大堆关系不太密切的文献,这是打马虎眼。看起来好像是很尊重前人的工作,其实是冲淡,就是不想让别人发现我这个东西主要是参考了这个人的文献。应该大书特书的他不说,而对那些关系不是太重要的夸夸其谈。有些人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净引外国人的不引中国人的文献,尽管中国人的文献可能是他到人家实验室参观过看过的,也受到启发,但就是不写。引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作为主要文献参考。这又回到前面讲过的道德层次上的问题了文献应该按照期刊的要求统一格式,就这一点要求,大部分人仍然做不到。这也反映了一个科学研究素养的问题。我们过去可能强调得不够。我看所有的博士论文时,第一就看文献写得规范不规范,从中能看出这个人在科学研究训练上严格不严格,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文献里很重要的问题是格式要统一。这反映你对前人的工作尊重不尊重。所以,写得越规范,对人家越尊重。其实这也是对科学精神的很好锻练,做起来应该不难,只要仔细一点。

3.2 论文的语言和语种

首先,写论文要写好中文,我主要是对中文说的,但是对英文也同样适用。要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1)语言要简练。

一般地,对论文的字数都是有要求的,包括国外的期刊也是有要求的。不要用废话,每个字都要惦量惦量,看到底有用没用。要避免口语化,因为口语化罗嗦。但不要简练得像老子似的,道德经一共才5000个字,已经讨论2500年了,还讨论不清楚,用几百万字都讨论不清楚,不要简练到那个程度,但是要尽可能写得简练,在这不举更多的例子了。

(2)语法要正确。

不仅仅是英文,中文也一样,我们有时候不太强调这个问题。自己的母语有时候在语法上的表述还不准确,在学术论文里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写学术论文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它与文艺作品有共性,有一本英文书就叫作“The Art of Scientific Writing”——科学写作的艺术,我觉得这个名字用得很好,所以语言上是要下功夫的。

(3)表述要清楚,准确,严密。

不要让人产生误解,说得模棱两可,3个人有3个不同看法,那肯定是写失败了,不准确。我可以举很多不严密或者说不准确的例子。比如说,后面的结果比前面的结果减少了10倍,不要说减少10倍,减少1倍就没了。应该说减少到十分之一。增加10倍可以,减少10倍就不严密,不准确了,是有毛病的。还有一些常用的说法:“这个曲线增长得很快”,“随着浓度的提高,吸光度增加很快”。这不是快慢问题,你可以说增加很明显,或者说曲线很陡,都可以。类似这样的问题要仔细推敲。有些口语里可以说的,不一定就能够用到学术论文里。比如说我们很习惯说“跑个电泳”、“打个光谱”、“打个色谱”,写到论文里就让人笑话了。这就是学术论文和日常生活的区别。

(4)避免情绪化。

对自己的工作当然是有偏爱了,应该带着感情去工作。但是学术论文要实事求是地去描述,不要带着情绪化的东西。像“我们获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其结果令人惊讶”等。你可能是惊讶了,但别人不一定惊讶;你认为满意,别人不一定认为满意。即使你觉得真的是很满意,也要稍微往后退一步,十分满意可以说比较满意。如果一定要说的话,要留有余地,别说过头,要实事求是。即使对自己的结果非常满意,也要让别人去评价。把结果摆出来,让同行评议,到底满意不满意人家会知道的。还有一个词是在论文中使用过于随便和频繁的,就是“发现”,在英语中应是“discover”。论文中常有类似于“我们发现某种现象或规律”的表述。我们可以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但如果说“我们发现溶液加热时变为红色”或“我们发现灵敏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就有些小题大做和不够谦虚了。一般情况下用“我们观察到某某现象”或“实验结果表明某某现象”较为恰当。

3.3 论文的修改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经过8次以上的修改。所以修改论文是非常必要的。论文的初稿形成以后,首先是要请所有的署名人员阅读,既然署了名,就要负责任,要提出修改意见。

初稿形成以后,不要急着发表,最好放一段时间,自己再读一遍,你可以发现一些原来未注意的漏洞。刚写完时,你再看3遍、4遍也找不出毛病来。放一个星期,再拿过来,一下就看出毛病了。所以不要急着发表,这样自己可以发现自己的漏洞。可以换位阅读,这不太容易做到,但是有时候还是很有效的。设想自己是渎者,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来看这篇论文,觉得哪个地方不足,哪个地方看不明白,哪个地方写得不清楚。在寄出去之前,你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站在审稿人的立场上,想想他可能会提出什么意见,如果发现有弱点,最好在拿出去之前补上,尽量予以改进。还可以请同行阅读并且提出修改意见。比如在我们的实验室,老师可以在发表论文之前,把论文请其他老师看看,这样往往能找出漏洞。最后再对文字进行一番润饰,尽量避免有语病或者是口语化的东西。在投稿以前还要仔细检查文献、图表是否都引用正确,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统一,前后的数据是否有矛盾的地方,是否有片面性。还要从保密的角度考虑文章是否有涉密问题,并考虑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