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高校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要根源剖析


2013年01月27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产生有科研人员自身学术道德缺失的内在原因,也有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社会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等方面的外在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科研人员学术道德、社会责任的弱化、科研价值观的歪曲是产生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如,王会、田士威认为,科研人员缺乏学术道德,不重视学术规范是高校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要成因之一 ;陈爱娟、张林、弋敏指出,随着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化,学术界不但未能抵制住此种恶风,反倒有被其腐蚀之忧,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化已成为高校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以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为崇高目标,科研人员必须具有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科研价值观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迁,部分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学和社会责任心逐渐弱化,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侵蚀,人生观、价值观也开始扭曲,科学研究趋于急功近利,已赖不住性子,沉不下心来老老实实的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抄袭、篡改他人科研成果,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等科研不端行为开始滋生。

其二,科研价值评价本身具有的难确定性、专业性、信息不对称性为科研不端行为滋生提供了庇护的空间。如,程样国、韩迎春指出,缺乏健全的科研评价体制是产生科研不端行为的又一诱因 ;陈爱娟、张林、弋敏认为,科研评价的滞后性和信息不对称是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这是因为由于科学研究自身特性决定了科研评价的系统性、复杂性、难确定性,导致很多科研成果难以完全定量进行评价;再加上受到专业性的限制,致使科研评价大多是在本专业的圈子中进行,很多专家都是圈内的熟人,很难保证科研评价的公正性。一些科研人员可能就会利用科研评价存在的一些客观不足,在项目验收、成果鉴定时,找圈内熟人进行评审,互打招呼,互相“帮助” 的现象较为普遍,利用科研评价本身具有的难确定性、主观性特征,在项目验收时,草草过关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其三,日益激烈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定、学位获取等造成的压力环境等也很大程度上催发了科研不端行为的产生。如,曹南燕、常亚平、蒋音播等指出,高校科研人员科研考核压力、评职称压力、教学压力等是造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的重要因素 ;程样国、韩迎春认为,职业和事业的压力导致科研中非道德行为的产生。由此可见,目前过于急功近利、强调数量的科研评价体系致使广大科研人员为了达到科研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要求,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去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发表更多的学术论文,一些科研人员甚至利用不合理手段去获取科研项目,通过抄袭、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再如现在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都有硬性的发表论文指标要求,没有到达规定的论文发表数就不能获得学位,迫使一些研究生通过抄袭、篡改他人研究成果来满足毕业的发表论文要求。

其四,科研活动社会监督机制和监管体系的不够完善以及社会对科研不端行为惩罚的不到位,致使一些科研人员心存侥幸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再加上科研不端行为查处难度大的特点,很多科研腐败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很多科研不端行为游离于社会监管之外,致使科研不端行为屡屡发生。如王会、田士威认为,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和处罚措施是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成因之一 ;于涛、高海认为,惩戒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纵容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