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治理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2013年01月27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1、社会、政府层面

1.1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不端行为查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法规执行力度。

国外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立法来应对和制止科研不端行为。如,美国有关科研不端的政策法规体系十分完善,分层次制定了应对科研不断行为的政策法规,第一层次的政策法规是美国联邦法,如2000年生效的《关于研究不端行为的联邦政策》是美国有关科研不端行为查处效力最高、最权威的政策法规,是其他政策规定制定的政策标准和指导方针;第二层次政策法规是政府各部门和机构以及相当于该层次的部门规章或政策,如《国家科学基金委关于研究不端行为的政策》、《教育部关于研究不端行为的政策通知》等;第三层次政策法规是受科研资助单位的执行政策,受联邦资助的几乎所有单位都须按要求制定执行联邦法规和部门规章的科研不端行为管理政策。澳大利亚也十分重视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科学共同体的行为,由澳大利亚研究理事等机构共同起草的《澳大利亚负责任研究行为准则》就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与归责等实体问题,以及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程序等问题做出了统一规定,确立了基本的制度框架。目前,我国各级部门也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有关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各类科研活动,但尚存在对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可操作性不强、惩处力度不够大等问题,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还应加大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加大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的立法,逐步建立一套系统全面、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政策法规体系来规范科研活动。

1.2 进一步加强科研不端行为的社会舆论监督,有效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

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发挥全社每位公民的力量,充分发挥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社会高校科研不端行为表现形式、产生根源及多元防治研究 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曝光力度,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目前,我国科研不端行为仍然盛行的很大一部原因是目前的社会监督不够,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曝光程度不够大,曝光率不够高,致使很多科研不端分子 t2,存侥幸心理。一般来说,科研人员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和个人名誉,随着网络、报纸等社会媒体以及社会个体对科研不端行为监督的加强,科研不端分子充分感觉到科研不端行为在社会监督体系下无处容身,一旦自己的科研不端行为被曝光,自己的学术声誉和个人名誉将会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这将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如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人士方舟子积极利用网络等媒体积极打击、曝光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取得较好的成效,发挥了较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2、高校层面

1.1 加强领导,提高对打击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视程度。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仅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个人名誉,也严重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打击科研不端行为是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重要保证,至关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至关高校科研氛围的营造和科研活动的JINN进行。面对新形势,高校必须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将打击科研不端行作为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遏制、杜绝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确保国家、学校的科技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为高校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1.2 建章立制,逐步形成高校科研不端行为治理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制度在打击科研不端行为的保障作用,注重结合新形势下科研不端行为的新特点和规律,构建内容科学、程序紧密、高效实用的科研不端行为治理制度体系,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如通过建立科研道德准则,对违反科研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逐步规范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道德水平;通过重点加强科研项目立项、申报及执行过程的制度建设,规范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杜绝科研申报、立项过程中的不端行为;通过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做好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规范性。此外,还应在增强制度执行力上下功夫,因制度的力量来自于不折不扣的执行,再好的制度若执行不到位,将成为一篇空文,为此,要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形成科研不端行为治理长效机制。

1.3 改革大学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打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高校日益激烈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定、学位获取等造成的压力环境是催生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过于急功近利、追求数量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也致使一些科研人员为了满足考核要求不得不去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发表更多的学术论文,从而促使一些科研人员利用不合理手段获取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高水平大学建设非短期能够急于求成的,需要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有一个长期的沉淀积累过程,有高水平的学科及学术水平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广大科研人员静下心来,钻心科研工作,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因此,我们应遵循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过于强调数量、追求科研经费和论文数量增长率、急于求成的科研评价体系,根据大学长期发展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克服急功近利和追求数量的倾向。如:为满足某一学科的长远发展需要或某一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的研究需要,可为一些团队或个人实行中长期考核制度或免考核特区,给他们足够的科研时间和充分的科研自由,鼓励他们通过长期的科学研究产出标志性的成果,提升学校影响力。

1.4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高校科技创新文化。

社会上的不良之风不断侵蚀大学的治学与科研活动,科研人员学术道德的弱化、人生价值观的歪曲已成为高校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高校的创新文化还不能满足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需要,部分科研人员学术道德腐败、科学精神弱化,创新精神欠缺等现象较为突出,很大程度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科研人员必须具有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科学研究精神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取向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为更好地杜绝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科研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注重职业道德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形成正直诚信、敬业严谨、协同合作的职业道德,提升科研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一种价值理念高尚、学术研究道德正派、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的高校科技创新文化。

1.5 加强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管力度,将科研不端行为惩治工作落实到实处。

加强监督、关口前移,是有效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关键。高校应成立打击学术腐败及科研不端行为的专门机构,加强对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使用、论文发表等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在打击科研不端行为时必须做到防惩相结合,在做好防御的同时,对待科研不端行为要严格进行惩治,在查办的案件中,要做到教育和惩治相结合,做到坚持原则,讲究实事求是,不留情面;坚持完善案件通报制度,对出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根源,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杀一儆百、治根治本的警示教育作用,通过查处一起案件,教育警示一批人员,健全一套制度,培养一批打击科研不端行为高校科研不端行为表现形式、产生根源及多元防治研究的工作队伍。逐步形成打击科研不端行为长效机制,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