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从根源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2014年02月2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2009年7月1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联合会、中国中文学会联合发布第14次中国报纸流行语,“学术不端”于“2009年春夏季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之文化教育类十大流行语中榜上有名;2010年1月21日,由大众科技报社和中国公众科技网共同主办的2009年度中国10大科普事件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按事件发生时间顺序,“学术不端行为屡被揭露,公众呼吁科学精神回归”位列第6。2010年4月8日,以“学术不端”为主题对中国知网CNKI文献总库进行搜索,共得到950个结果,其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程度在近9年总体上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而到2009年出现激增;2010年4月19日,在“百度·新闻”中输入“学术不端行为”,在“新闻全文”搜索中获得20400个结果,在“新闻标题”搜索中获得1080个结果。

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一方面说明社会学术道德的觉醒,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学术不端行为给中国学术界带来的伤害,不亚于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伤痛,因为“学术腐败就像病毒一样,如果听任不管就会恶性蔓延。今天是少数现象,明天就可能成为普遍现象,风气恶化下去必定积重难返。”学术腐败已成为影响中国学术创新发展的巨大障碍。

1、学术期刊编辑是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践行者

众所周知,学术腐败行为的根源是学术体制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体制的功利化、工具化和反科学化,是造成一切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

学术腐败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其中涉及到学术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最受瞩目,由此引起的后果是学术期刊群体的社会公信力下降。再加上网络上一些片面的评论,学术期刊更是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疑似载体,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术期刊是以收取版面费盈利的机构,交足够的版面费就可以发表论文。这严重影响了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不能否认,在期刊界中,确实有这样一些害群之马,无视期刊的健康发展,唯眼前利益是图,将学术刊物当成敛财工具,但我们相信,这样的期刊会随着期刊出版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力量的监督而逐渐消亡,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是以秉承学术精神,见证科技进步为己任的。

时下,各种媒体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报道和论述可谓连篇累牍,其中大多数充满着激愤和痛惜之情,饱含了对中国学术发展前景的忧虑(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以旁观甚至嘲讽的态度出现的,除了对学术不端事件中的当事人的地位、处理结果感兴趣,并没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这种态度不足取,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因其岗位的特殊性,在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应该有进一步的作为。

首先,学术期刊编辑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仅仅口诛笔伐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当通过理性的思考,以冷静的心态,成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践行者。与学术期刊相关的学术不端行为阐发于作者成文阶段和编辑发表阶段,此过程中,编辑起到一个枢纽的作用。在一件与学术期刊发生关联的学术不端行为事件中,学术期刊编辑是事实上的当事人之一。在这个前提下,编辑应当谨慎对待所经手的每一篇稿件,令学术不端行为远离自己的期刊,从源头上学术不端行为。

便利。编辑以其个人之力,很难在海量的资源中查找、分辨出文章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但这种情况正在多款“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软件问世后得到改观。国内常用的检测系统主要有“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参见,由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研制,于2008年12月发布,对于CNKI入网编辑部提供免费使用,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

检测工具的开发虽然给编辑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应当看到它们的局限性。因为每一种检索工具的对比库都不可能涵盖所有学术文献,如AMLC的对比库中就不包含中华医学会下属学术刊物;还有一种典型的抄袭现象,就是将外文文献翻译后投到中文学术期刊,用中文检测工具检测不到,用英文检测工具也难以检出;再者,由于对比数据库中都不含有网络上自由上传的文献,如博客文章,有很多博文思想新颖,见地颇深,从文章本身评价是优秀的论文,这就需要编辑充分利用网络检索工具,从不同角度去甄别文章是否存在抄袭现象。

2、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大学学报更凸显其教育功能

学术不端行为常常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不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上,但学术的浮躁之风追本溯源还是学者的道德素养和学术修养不够。一个人的学术生涯常常是从大学开始的,而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又成为其学术生涯的里程碑,因而作为大学学报编辑,与其临渊羡鱼,期待公众的整体道德水平提高,不如退而结网,主动承担起学报的教育功能,从所处理的每一篇学术论文着手,对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对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不是一退了之,而是区分不同的情况,进行教育或指导。

文献列举了五种学术不端现象:重复发表,自我抄袭,搬来主义,东抄西凑和随意摘用。在编辑工作中发现,排除掉恶意的抄袭行为,年轻作者比较容易出现搬来主义和随意摘用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将其界定为学术不端现象,因为年轻作者在最初写文章时常常会带有模仿的痕迹,这是年轻人在学术探索道路上一个必经的阶段。正如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前任理事长龙协涛先生在许多场合提到的:“从学术培训、学术实习的功能来看,在大学里办学报好比建实验室。”虽然龙先生的这番话是针对大学文科专业来说的,但是从必要的学术训练环节来讲,对理科专业也同样适用。既然是实验室,必要的模仿过程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时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报校园办刊的优势,由编辑耐心细致地指出,怎样将创新性的成果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出来,即使文章达不到出版要求,也应当指出原因,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情况下,切忌挥舞起“学术不端”的大棒,将年轻作者的创作欲望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许多年以来,学报备受苛责的原因之一就是校内稿多,学生稿多。从期刊评价的角度来讲,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对绝大多数学报来说,内稿、外稿、教师稿、学生稿在审稿时是一视同仁的,当然,期刊稿件质量与稿件作者的学位、职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真正经得住考验的还是稿件本身的质量。从最近爆出的学术不端行为来看,期刊唯作者职称、地位用稿正是促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之一。试想,如果期刊对作者是一视同仁的,学生就无须将导师的名字挂在前面,而是需要独立承担起全部责任,如果这样,学生就会慎重,老师也不必百口莫辩,学术风气势必清明许多!

对于大学学报来说,没有一定数量的内稿,何为学报?不发表学生的稿件,就丧失了其教育功能。对于学生的稿件(不论发表与否),编辑往往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何况,大学学报都有着严格的审稿机制,稿件的学术质量是由专家匿名评定的,并不因为是学生稿而降低了质量。同时,还应当看到,在当前的学位、学术评定机制下,对于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学报不发表他们的论文,不给他们以适时的教育和指导,在他们的学术道路上给予扶植,势必会将他们推向某些不负责任的期刊,这无疑给学术不端行为以可乘之机,严重点说,可能会影响一个年轻人的学术生命。

大学办学报是中国特色,大学学报作为学术期刊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的学术出版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9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统计数据来源于6108种期刊,各类大学学报(不包含由大学
创办的其他学术期刊)有1496种,占总统计源的24.49%。在中国,大学一直是思想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发源地,而学报作为这些创新的见证者,始终承担着传播大学创新思想,记录大学学术发展历程的重任。而由于特殊的办刊背景,大学学报还必须发挥其与生俱来的教育功能,在学术不端行为蔓延的今天,更是如此。

学术不端行为仿佛是健康肌体上的一个毒瘤,严重威胁着学术事业的发展。而多数学术不端行为同学术期刊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而,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仅仅是愤懑和讨伐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当从本职工作做起,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做一个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践行者,让学术不端行为远离自己的期刊。

大学学报在承担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和扶植学术新人的重任。在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今天,学报的教育功能更加凸显出来,学报工作者应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位年轻作者,当他们的文章出现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时,应区别对待,谨慎处理,充分利用校园办刊的优势,同作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使其正确认识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危害,扶持年轻作者走上健康的学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