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学士学位论文选题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4年03月2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士学位论文是对本科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进行考核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授予学士学位的关键依据。然而,通过对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检测和评估来看,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堪忧。从空间性上看,论文“假、大、空”状况比较严重;从时间性上看,重复性较多,创新性不够;从完成方式看,抄袭剽窃事件屡屡发生;从结果看,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而且潜在地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为有效杜绝学士学位论文完成中的各种弄虚作假现象,需要从写作论文的源头———选题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论文有创新的视角,有研究的价值。因此,必须严把学士学位论文选题关。

一、学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选题涉及的是研究什么的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者在长期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发现前人研究的空白、不足或对某一事物发展趋势所作的前瞻性预测。在对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分析中,发现相当数量的论文选题违背现实性原则和量力而行原则,论文的价值不大,甚至无价值可言。从论文选题的整个过程分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选题时间仓促化

学士学位论文是对大学学习总体质量的一次综合考核。选题是集兴趣、知识、经验、能力于一体而从情境或疑难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选题的过程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反复思考和酝酿的时期。要确定所研究的问题,并非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事情。当前本科生的选题普遍安排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由于学生缺乏对毕业论文的充分认识和相应的前期准备,从下发选题通知到确定研究题目,短短不过两三周的时间,学生对所定题目有关内容的了解仅仅是“皮毛”。

2. 选题方式依赖化

选题有限选和自选两种方式。限选是指学生在指导教师所列出的题目中选择自己所欲完成的论文。限选属于被动选择型的,从研究的主题、问题到假设,一般都脱离不了指导教师的思维框架,论文的完成属于问答型格式。自选则是学生自己决定所完成的研究问题。自选研究问题可以从没有结构到完全结构化之间灵活变化,充分发挥了学生论文完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思维完全融入论文完成的环节中。当前,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基本以限选为主,转向依赖指导教师,从指导教师拟定题目中选择研究问题,在指导教师已预先设计的框架中“施展拳脚”,难以擦出创新的“火花”。

3. 选题内容陈旧化

选择所研究的问题应具有理论的或实践的意义。虽说开创性的研究很少,但学士学位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在本科学习的专业领域中要占有一席之地。重复研究别人已做过的问题没有任何价值,其所谓的研究类似于搬运工。目前学士学位的选题,开创性不够,与创新的关联性不紧。选择研究的内容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少则数百篇,多则数千篇。研究的问题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确定,凸现出学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陈旧化现状。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像厌学、兴趣培养、后进生转化等问题被反复选定,论文写作中即使不想抄也往往身不由己,学术不端行为在所难免。

4. 选题空间狭窄化

选择学士学位论文所研究的题目是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提供一个具体的问题。选择研究的题目,可能出自学生的内部动机,或出自指导教师主持课题的分支,或出自于与他人的研讨。由于选题方式的依赖化和指导教师主持课题的有限性、非适合性,致使研究题目仅限于专业领域的某些方面,内容趋向的局限性导致了空间的狭窄化。一个本科毕业班确定的学士学位论文题目走不出专业条块的“自留地”。指导教师关注领域的有限性一旦与选题的依赖化“联姻”,终将引发选题走近狭小的胡同。同时,对热点问题的追捧成为狭窄化的又一极端表现。

5. 选题名称同质化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理应带来研究题目的多样性和研究视角的多元化。而学士学位论文题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研究视角单一。同质化现象表现为:第一、题目名称大同小异。第二、题目格式雷同,逃脱不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表述范畴。第三、从纵向上看,前后几届同校同专业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关联度较高。部分题目是改头换面,千篇一律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题目是以替换的方式略作用词的转换。第四、选择研究的题目是大题小做。选题过大,现实性不强,不仅题目无边无际,无价值可言,而且范畴过大极易引发抄袭现象,导致内涵的同质化。前三种是形式上的同质化,第四种是内涵上的同质化,二者仅是选题名称同质化现象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6. 选题构思套路化

选择的研究问题经过几次反复才会成为有效研究的恰当形式———即选题有了恰当的陈述。[2]问题陈述为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焦点和方向,反映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整体构思。问题陈述多采用描述、叙述、问题等形式。从本科学士学位论文的问题陈述———标题来看,选题构思套路化色彩浓厚,研究思路固化在是什么(现状)、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原因)、怎么样(策略)的框架内。像调查研究之类的选题,学生或明或暗地预设了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可能性对策。实际上,发现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分析问题时,依赖于他人的研究成果;所谓的方案或策略与原则脱节,方法与路径不具备实践的可操作性。

7. 选题路径书斋化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路径源于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思维活动的特点,人际交往等方面。本科生理论水平的底蕴普遍不如研究生,对实践问题的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应是本科学位论文选题的理想路径,即以实践和经验为起点。然而,学士学位论文选题路径的起点多是以期刊、教材为起点,学生以文献综述法作为主要或者唯一的研究方法贯穿于论文完成的整个过程。选题未能脱离过时的书刊资料,选题是空对空、纸上谈兵,研究的问题是从书刊中来,到书刊中去,书斋式的选题路径窒息了思维的灵感,失去了学位论文的价值,偏离了学士学位论文的价值底线。

8. 选题过程行政化

研究生教育中实行的导师制度并没有在本科教育中作为一种惯例予以制度化。因此,学士学位论文选题过程是以师生的双向选择为开端的。由于指导教师与本科生关系的松散性决定了选题当中的盲选及师生互选比例的不均衡,引发选报某些指导教师的学生过多,某些教师甚至为零的结局,产生了难以因材施教的困惑。由于指导学士学位论文与工作量、考核、评职晋级联系在一起,为避免教师指导学生过多、过少的局面,选题中很难做到师生双向选择,而代之以行政的命令将学生均分在指导教师的名下,带来想指导的学生指导不上,不想指导的又不得不指导,有能力指导的吃不饱,无能力或能力欠缺者撑的紧的情况。选题中师生互选的权利遭遇行政化障碍诱发了选题的被迫性和论文水平的低下。

9. 选题思路代劳化

学生是选择研究问题的主体,如何选题,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取决于学生自身,选择思路因人而异。事实上,学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主体已由学生转为教师。选题的目的、价值、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论文写作的提纲,甚至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多由指导教师代替学生完成。学生选择研究问题类似于啃别人嚼过的馒头,索然无味。同时,由于学生占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有限,论证能力不强,违背选题的量力性原则。选题思路代劳化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是跟着问题走,而是围着教师转。

10. 选题结果预设化

确定研究问题是学位论文完成的第一步,这表明问题解决贯穿于学位论文。解决的程度是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关键。从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情况看,还未进行研究,学生就已分析了问题的要求和条件,发现了要求和条件的联系,并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研究结果的预设化倾向似乎在选题的开始就早已有了安排和暗示。问题还未探析,答案就已知晓,这样的选题已失去研究的价值和研究的必要。因此,学士学位论文选题结果的“心知肚明”加速了本科生自主研究意识消亡的步伐,以结果为导向的逆推研究方式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思维的过程异化为寻找支撑其观点的文本材料,论文完成的过程异化为“复制+ 粘贴”。

二、对策

为避免学士学位论文选题中的各种问题,确保选题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与本科教育层次相匹配,严把选题关,宁缺毋滥应成为学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可采取以下措施规避选题中的不良现象。

1.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

借鉴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制度,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度,由指导教师培养学生通晓不同的研究方法,引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给予本科生以必要的科学研究训练。由于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差异,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度的时间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一般而言,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制度的时间放在第四或第五个学期较为合理。学生与指导教师间实行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第一、进行研究方法的具体实践运用培训。第二、发现专业特长,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第三、拓展专业兴趣的广度,突出对专业特长的深度钻研。

2.建立能者多劳的学位论文指导制度

保持和提高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改善和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保证学士学位论文质量,必须打破论文指导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局面,建立能者多劳、庸者少劳、无能者不劳的论文指导制度。同时,将劳动量与报酬相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指导学士学位论文的热情,以高度的责任心确保论文的质量水平。

因此,必须建立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选聘制度,明确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及选聘程序。同时,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对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评审。由于学士学位论文涉及的是科学研究,选聘标准应侧重于指导教师的学术成果和科研能力,以及指导教师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确保指导教师想指导、能指导、会指导。

3. 确立论文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

当前对本科论文存在价值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学士学位论文成为“鸡肋”的最大障碍是本科教育不注重实践性,本科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的东西和实践没有联系,把本科教育逼上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从当前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看,其业务发展方向是社会导向,即本科教育的主旨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而进行高深学术研究是属于次要位置的。在我国,本科教育还是专才教育,培养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将基础知识、智慧和能力运用于解决社会各种实际问题,开展应用研究是学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立足点。明确论文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有助于学生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发现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事实和问题;有助于把见习、研习、实习的过程与论文选题及完成结合在一起,增强选题的针对性;有助于规避因论文理论要求水准过高而造成的抄袭。同时,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有助于提高职业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可部分缓解大四学年学生找工作与完成论文之间造成的冲突。

4.培养问题意识倡导自主选题

问题对于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探索的冲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国大学生与外国大学生相比,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中国大学生能很好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自己不会提出问题。学士学位论文选题不能再是过去那种命题式,而应去激活学生的内在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士学位论文要把过去问答式的综述研究改变为以形成学生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论文选题应该从问问题开始,减少回答老师问题式的选题。在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问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通过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士学位论文的自主选题,将选题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

5. 完善论文选题的筛选机制

论文选题有无价值、价值大小是论文质量高低的前提。虽然,在国内外的高校,学士学位选题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定方式,但对论文选题进行筛选是其惯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伴随本科生规模的扩大,相当部分院校论文选题的筛选机制名存实亡,或者由指导教师与学生自行商定,或者是走马观花式的开题论证,难以保证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价值。从选题的科学性看,筛选包括自我筛选、导师筛选、指导小组筛选、外部筛选四个过程。前三个过程属于校内筛选,外部筛选属校外筛选。参与校外筛选的专家可以是其他高校的教师,也可以是科学研究机构或与专业关联度较高的企事业人士。完善的筛选机制充分发挥了校内外专家的智能资源优势,可有效杜绝时下学士学位论文无价值及价值过小的现象。

6. 健全选题的反馈机制和优化机制

有价值、价值大的选题并非是适合于本科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经历、经验及专业学识水平的差异,指导教师、校内外其他专家对经过筛选的研究题目的参考意见必须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重新审视选题,就研究题目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逐一分析,结合完成论文可资利用的各种条件,估计论文完成的进度和质量,防止选题过泛、过窄、过难、过易等情况。因此,反馈往往要经过几次。优化与反馈相伴,是反馈的目的。优化实质上是自我审思和有效沟通。自我审思是学生对研究题目难度与自身素质水平之间差异的分析,寻找完成论文的最佳结合点。有效沟通是为达到精益求精,是对研究题目整体思路和框架的准确把握。沟通的方式有生生、师生等多种。

7. 多方利益下的开题听证

学士学位论文是涉及到学生、学生家庭、指导教师、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利益的科研活动。传统上把学士学位论文仅仅认为是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活动,导致学士学位论文管理过程的松懈,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学术不端行为。另外,开题过程中学生只陈述不答辩,对了解学生的认识深度、广度、思维方式明显不足。就开题而言,引入听证制度可确保选题的价值性、科学性、合逻辑性。在开题听证中,参与者听取学生对选题的说明和认识,提出不同意见和反驳,同时允许学生对意见和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对选题的多方反复诊断。

虽然学士学位论文在原创性方面无法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相比,但完成的过程中,专业知识和水平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锻炼了收集分析资料、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训练了规范的学术方法,师生有了直接交流的机会,实现了教学相长,有利于改良教学计划。虽受多种因素影响,学士学位论文质量滑坡,但不能“因噎废食”。本科教育要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功夫在平时,反映在选题。高校要重视学士学位论文选题,尽早指导,加强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