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2014年04月12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培养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而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并遵从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学术规范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随着科技竞争的日趋加剧以及网络搜索引擎、文献资源库、翻译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科学研究中的捏造、篡改、欺诈、剽窃以及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发生频繁,曝光率呈现不断上升之势[1]。本文在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几种主要表现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的趋势和主要途径。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种表现

中国科学院在200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

教育部在2009年发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提出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对研究生而言,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类表现形式。

1.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

部分研究生对研究中涉及的模型建立和数值模拟等内容,为了满足某种模型特性的需要,或者为了“证明”某种结论而修改真实的分析数据。表现在实验数据的记录、学术论文写作发表和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着伪造、修改实验数据等现象。但这些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未引起研究生们的足够重视,在一项针对研究生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的调查中,“在学位论文的实验中,因时间紧迫,修改一下实验数据就可以拿到学位,你决定改还是不改?”调查结果显示,33%的人选择“改”。上述数据表明,研究生对“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这一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持满不在乎的态度。

2.抄袭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有些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发表过程中,存在着有意隐匿学术论点的来源,故意标引不清或剽窃和抄袭他人学术观点等学术不端行为。在一些国际知名的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期刊编辑部发布的“撤稿声明”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研究生论文抄袭与剽窃。

3.一稿多投和署名“搭便车”

一稿多投的直接后果是不尊重编辑和审稿人的劳动,浪费了期刊极为有限的版面资源,违犯了学术期刊的要求,是违背学术道德的较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论文署名中的“搭便车”现象,在研究生论文写作中也相当普遍。署名中的“搭便车”现象,既有导师搭学生便车的,也有学生搭导师便车的。研究生是现有科研队伍的生力军和未来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尊重与遵守,不仅关系到个人学术声誉和职业生涯,也关系到学术团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对研究生及时开展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意义深远。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已受到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的普遍重视。总的来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呈现三个发展趋势:从教育的过程而言,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已从入学教育、课程教学等环节延伸到研究生教育的全程;从教育的深度而言,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从告诫研究生严格遵循学术规范,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深化到对研究生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教育的广度而言,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也在适应社会、大学与科研机构、学术社团、出版机构等对研究生的要求,形成了各具学科发展特色的教育内容。上述三个趋势与“全过程培养”理念、全面质量观和不断变化中的“科学不端行为”边界紧密相关。

1.全过程培养与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教育过程转变是当代教育思想的新观念。在这一背景下,“全过程培养理念”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得到重视和实践。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而言,全过程培养理念意味着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被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落实于课程教学、科研实践、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各主要环节。在招考选拔环节,学术道德素养是衡量应考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指标,应避免录取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应考者;在入学教育环节,各校的教学科研制度规定、学术共同体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课程教学环节,专业性的学术规范和普适性的学术道德教育,应以课程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在科研实践阶段,导师应牢记“身教胜于言教”,以严格的学术自律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并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在论文撰写阶段,研究生应按照学校的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和学术论文写作发表规范,谨记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训,按论文的规范性和创新性要求撰写;论文答辩作为研究生培养流程的主要关口,答辩委员会应从创新性、规范性和学术道德等角度,对论文和答辩进行全面的评议与质询;学位评定委员会起着最后把关作用,对上述环节的漏网之鱼,学位评定委员会应严格审查,同时受理对已获学位的学术不端行为者的投诉,依据认真调查的结果决定是否撤销已授予的学位。

2.全面质量观与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秉持培养学术研究人才的单一质量观。我国的学位条例也仅从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研究能力等方面规定了对学位申请者的具体要求,并未对学位申请者必须要遵循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有明确的文字上的说明。受到宏观教育环境变革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正从单一质量观向全面质量观转变。全面质量观意味研究生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哲学基础,不仅要注重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其学术道德、学术规范、个人品质的提升,注重对其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熏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全面质量观意味着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个人,不仅要在学术上达到相应的标准(绝对质量观),也要在知识结构,文化价值观,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相对质量观);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坚持高水平的培养质量,塑造教育品牌(产品质量观),也要从教育服务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服务质量观)。

1995年,美国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研究会发表了《重塑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开始了对自然科学和工程类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重塑研究生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此后,美国更加重视博士生跨学科学习、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从全面质量观的角度看,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不仅是知识创新的需要,也是个人品质提升的需要;不仅是“术”的需要,也是“道”的要求。

3.学术不端行为新边界与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变化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边界和研究伦理准则,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虽然不同的科研教育机构及学术团体对学术不端行为有不同的界定,但学术不端行为的边界日益清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科学院最早把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捏造、篡改、剽窃”,即FFP(Fabrication,Falsification,Plagiarism)。与此相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公众卫生局下属的研究诚信办公室则认为应从更广的范围来定义,即: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包括FFP,还包括“在科学界进行项目的申请、实行、报告时,出现的明显与公认规则不符的行为”。此外,美国学术界人士认为对数据的不足不进行说明、只根据一部分研究结果写报告、不负责任地公布研究结果,以及错误使用署名、一稿多投、研究活动中的性骚扰等都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与生命相关的研究伦理也成为学术道德的新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人们对诸如转基因生物体、活体动物在科研中的使用、人体组织和被试者、干细胞与克隆研究、临床用人畜细胞融合术等问题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新的学术不端行为边界和研究伦理准则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主要途径

1.加强规范化的课程教学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博士生获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主要途径是“导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看材料”,仅有21%的博士生从学校组织的课程中获取相关知识。课程是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思想和观念的形成并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中间过程。要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素质,建议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课程纳入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体系。对于即将步入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各国都通过专门的课程来介绍规避实验违规、数据操纵、剽窃、欺诈等方面的规范,告诉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各国研究生教育机构都在加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的建设。有“美国最好的研究生院”之誉的布兰迪斯大学研究生院,开设有大量方法论和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课程。近年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也开始重视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经过数年积累,已形成了普适型课程和分学科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完整体系,面向不同学科的研究生,依学科特点讲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论文写作与发表注意事项,受到了研究生的欢迎。

要同步推进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体系建设。1995年再版的1989年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由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科学院和美国医学科学院组成)撰写的《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一书,一经出版便向自然科学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行了20余万册。该书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研讨会和非正式讨论,受到美国各研究生教育机构的欢迎,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的经典教材之一,该教材值得我们借鉴。

近年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系列教材,包括《学术道德学生读本》、《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如何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如何为学术刊物撰稿:写作技能与规范》等图书,全面介绍了国际学术界和科学共同体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但是,适合我国研究生特点的有关这方面的课程教材依然不足,需求量大,亟须加强规划建设。

2.强化导师的育人责任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关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2007年发布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指出,研究生导师有义务向学生提供与科研行为规范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向他们讲解有关规定。对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教育,不应只讲授必要的专业知识,还应传授科研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科研项目已成为导师招收和指导研究生的前提条件,而科技资源的竞争性配置,使导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争取课题资源,这导致部分导师在课题申请、成果发表等环节忽视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教育,导致不时有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全国研究生教育的生师比由1997年的1∶2.46提高到2006年的1∶5.85,单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人数在显著增加;而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呈上升趋势,以“研究生”、“抄袭”作为关键词在搜索引擎百度进行分年度搜索,2003年7月24日~2005年7月24日的搜索结果为1120个,而2008年7月24日~2009年7月24日的搜索结果竟高达8790个。由此看来,研究生教育的生师比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为此,建议一方面要强化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意识和修养,规范导师自己的学术行为;另一方面也要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中的责任,将育人摆在第一的位置,也可把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行为表现,作为考核导师综合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3.完善并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制度体系

完善并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制度建设,是净化学术空气、维护学术尊严、促进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这是从国家法规层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措施。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制定了完善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制度。从制度上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各研究生培养机构还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完善。①要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和要求,完善、修订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制度,同时要依据教育层次、培养流程和学科结构,分别制定针对硕士生、博士生的制度,编发不同学科的学术规范细则和典型案例供研究生学习;②鼓励研究生发表原创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消学位申请与论文发表相挂钩的制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学位评价制度体系,让研究生对论文数量的追求转变成对真理的追求;③要加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让研究生自觉地尊重、维护和实践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自觉地内化为自身科学活动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此外,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道德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控和惩处力度,加大制造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

4.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

广义的防范机制包括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教学、导师的言传身教、完善的制度环境,而狭义的防范机制是指对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果,在参加论文答辩、公开发表之前予以检测和筛查,从而避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武汉大学开发了ROST反剽窃系统(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2009年9月,全国20多所高校启用了该系统。ROST反剽窃系统根据重合字符数量与文字复制比,分为轻度句子抄袭、句子抄袭、轻度段落抄袭、段落抄袭、整体抄袭5类。此外,还有针对数据篡改、内容伪造、引用杜撰等方面的多个检测指标。该系统作为初筛工具,对疑似剽窃的论文形成报告单,报学位审核委员会专家核查审定。国外也有类似的防剽窃软件。这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但这也只局限于抄袭剽窃的情况。对于更隐蔽的学术不端行为,反剽窃软件系统依然束手无策。因此,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和甄别,还需要发挥专家在论文送审、评阅、答辩等环节的把关作用。

5.大力弘扬创新文化

由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在我国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科学界追求真理的科学传统和科学文化的积淀严重不足。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及多元的价值冲突,我国学术界的科学精神被进一步削弱。其结果就是作为学术界后备力量的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缺乏内在的科学精神和求真理念的支撑。当代的研究生教育延续了洪堡“通过科研进行培养”的教育理念,研究生以“准研究员”的身份,与导师在科研工作中并肩作战,处理科研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掌握必备的研究技能。就业的压力和浮躁的氛围,使部分研究生忘记了科学求真的真谛和研究的本来面目。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注重个人品质的提升,注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恪守诚实守信、追求真理、理性质疑、相互尊重和学术资源共享等科学道德准则,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提高创新能力,形成求真向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创新文化。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必将纳入研究生教育的必修环节之一加以重视。这不仅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培养我国高质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就培养人才而言,“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是真品。”因此,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和学术规范养成的教育,将对研究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