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加强大学学术生态建设的路径分析


2014年04月1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术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大学蓬勃发展的的生命力;健康和谐的学术生态是大学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伴生出形形色色的学术失范问题,学术不端行为频频被媒体曝光,大学学术生态面临失衡,学术状况令人堪忧。这种情况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与机构的高度重视。因此,创造和谐的学术生态,对学术理念、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评价,以及学术生态建设等问题进行制度与伦理层面的研究探讨十分必要。

一、学术生态概念界定

学术生态既是一种社会生态,也是一种教育生态。大学学术生态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生态系统,是学术客观存在的状态,它不仅与外界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还进行着思想交换、知识交换和信息交换;大学学术生态系统由“学术—人—环境”三个要素组成,主体是从事学术活动的研究者,客体是研究对象,即涵盖了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和心理活动等与学术相关的各种问题。学术活动环境条件的集合构成了学术生态环境。学术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还包括了评价体系、学术制度、科研条件和社会人文因素等。学术生态系统的主体、客体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别于自然生态的特殊而又复杂的系统。

学术生态研究的重点是科研人员与科研环境的关系,其目的是通过对学术生态环境的优化,使学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获得更大的科研发展空间,实现最大的学术生态功能,使学术生态系统健康而稳定地持续发展下去。在学术生态系统中,参与学术活动的人们,因研究对象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结成了一定的群体,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生态群落。学术生态群落主要包括学术团体、高校、科研机构等,学术生态群落及其环境是学术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术生态建设,既要着眼于学术生态的整体性建设,也要着眼于学术生态群落的组织体系、管理机构、设施、制度等因素;既要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要关注社会人文和心理环境的影响。

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学术生态系统的演进也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性:①学术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时刻与外界保持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学术活动的成效取决于学术生态系统能否平衡和良性循环;②学术活动的产物是各种学术思想、观点、方法和理论;③在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中,学术共同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术生态群落之间、研究者之间以及学术生态群落和研究者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学术研究、创新和知识生产效能最大化;④学术活动需要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不受或少受外界的干扰,依照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展活动;⑤学术处于创新链条的最前端,学术活动是创新的先导、思想的源泉。学术生态建设必须依照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优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学术生态效能最大化。

二、我国大学学术生态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大学学术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又称学术失范。频频曝光的学术失范行为不断冲击着学术生态系统,干扰了学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过程,使学术生态系统陷入失衡状态。

1.学术生态失衡的表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失衡。大学组织的学术性质决定了其运行中权力系统的特殊性,既存在行政权力系统也存在学术权力系统。

所谓学术权力是指学校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学术权力主要由教授、专家、学者,通过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对学校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管理的权力。从实质上看,学术权力的核心是理(学术地位),它是由人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威望所构成的内聚力。

行政权力,则是以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依归,由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所行使的一种法定权力。这种权力是由制度所赋予的一种授予权。从实质上看,行政权力的核心是“权”(官),是一种统治力、领导力。行政权力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中应该是一种外在的决定因素。学校的组织网络是行政权力系统,大学是通过行政权力系统来维持运行的。

学术活动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学术权力主要依靠学术权威来实施;而行政权力强调服从和秩序,往往会忽视民主和自由。这一矛盾反映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本质属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两者失衡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之中,其主要表现:

一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界限模糊、责任不清。各高校虽然建立了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相应的学术组织,但是这些委员会办公室大多设立在相应的行政部门,由行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学术组织大多由校领导、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人构成,基层的学术人员很少能参与其中,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缺陷。

二是行政权力挤压学术权力。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内部管理“机关化”色彩浓厚,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行政权力介入学术事务过多。

三是专家教授团体力量较为薄弱。很多高校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少,教授数量有限,专家教授团体的力量相对较弱,学校的学术氛围不浓,学术水平不高,专家治校的能力受到限制,专家教授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影响了学术权力的建设。

2.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该通知将高校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归纳为如下7种:抄袭、剽窃、偷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3.学术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

第一,我国现行的很多学术研究体制是建国初借鉴苏联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权力学术与封建体制嫁接的产物。在原有的体制中,政治的力量在学术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治上的需要往往主导着学术研究的方向,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没有得到合理的区分。在浓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氛围中,学术因缺乏正常发展所需要的宽松环境,日渐丧失了学术特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沦为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附庸。

第二,学术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国内很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学术刊物都是通过行政行为建立和创办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官办”性质。政府的扶持,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学术体系在短期内迅速建立并发展起来,然而也导致学术严重受束于政治,丧失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成为权力的附庸。

第三,学术活动监督体制薄弱。由于没有形成学术研究的统一规范,对学术活动的管理与监督也缺少完备的体制,因而对学术活动中违规行为没有明确的认定标准,也没有对违规行为的惩处的具体规定,更没有建立相应的机构来行使这一权力。长期以来,学术活动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学术规范的遵守和学术道德的恪守,主要依靠学者个人的思想觉悟和学术团体内部的自我约束。

第四,学术评价过度量化。在研究成果的评价、项目的审批、职称的评审、学校的评估及学位的授权等方面的制度不尽合理。各种评价指标过分追求量化,只求数量、不重质量的倾向,促使一些教师、科研人员、学者步入旁门左道。

第五,学术主体自律意识淡薄。学术自律源于科学和理性的内在性。知识生产是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世界,内在性的科学崇尚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由于知识生产的高度专门性与高度复杂性,一般情况下,只有研究者自己或同一领域的少数学者才能够了解最尖端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后果。因此,研究者或同一研究机构或学会成员的自律尤其重要。研究者个人或其所在机构的自治可以将科学技术的误用或应用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内。随着高校服务社会的规模扩大,商业化使高校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和诱惑,高校如果抵挡不住这些压力和诱惑就会迷失方向,放弃学术标准。

三、大学学术生态建设的路径分析

1.遵守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学术自由是现代高等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针对当前中国学术界的发展现状,充分的学术自由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学术规范上。学术规范重在建设,贵在践行。在建设学术规范的同时,既要积极倡导以德治学,加强个人自律,又要建立健全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惩处机制。

2.加强学术制度建设。中国的学术体制、评价标准和管理手段,充其量只适合于常规性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却不适合于那些需要足够时间和足够寂寞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原创性学术研究;进一步而言,中国许多与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只适合于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却不适合于被管理者的学术实践和教学活动。有鉴于此,在执行科研业绩考核时,应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尽可能减少行政力量的干扰,优化现行的学术发展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与监控机制,重奖那些耗费时间长、有真正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提高优质学术成果的收益。

3.积极培育学术主体。加强道德建设是培育学术主体的关键一环。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此,要充分发挥学术人员的主体作用,通过更加有效的学术自律,保证学术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得到有效的执行,保证学术活动服务于公众的利益;要加强学术精神修养,形成学术人员自我激励的有效机制;学术人员要理性选择学术目标,保证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术人员要努力履行学术的责任。学术共同体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有强烈的学术质疑和学术批判意识;要大力弘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引导科技工作者善于学习、理性思考、扩大交流、勇于创新;应给予学者充分的自由支配和发挥的时间、空间,使其沉下心来从事学术研究和创造。

4.适当利用法律约束。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与学术失范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将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列入法律管辖的范围之内,对预防和打击学术不端起到良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作用。依据法律合理界定“合理使用”和“学术不端”。只有合理界定正常行为和违规行为,才能为执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要倡导法律制裁与道德约束相结合。法律作为理性的“中庸者”,在解决现实中的复杂关系的调整问题和多元利益调适等问题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将法律管制应用于学术生态治理的目的仅仅是要将科学界内单一的、内生的标准发展到内外标准相结合,是要将单一的技术评价标准逐渐被适合科技、经济、社会、自然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标准而替代。将法律的单一纯粹性与道德约束的多元复杂性结合起来应用于科研领域,有利于学术生态的治理,使其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5.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是学术健康持续的根本保证,坚持学术创新的原则是现代高校的办学方针之一。然而创新也就意味着学术人员在学术活动中将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学术发展需要一个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创新难以坚持。在我国高校管理中,一些学校对重大创新性成果寄予极大期望,为此投入了相当的学术资源,但对学术创新的风险估计不足,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给予学术活动必要的支持,严重阻碍了学术活动的正常进行。某种意义上讲,学术活动的失败是学术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阶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学术人员在认识自然、发现规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只有在宽容的学术环境里,学术人员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科学需要文化的滋润,技术需要人文的关怀,大学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品味极大地影响到大学所造就的成果的品味。因此,当前大学应自觉地把文化营造与文化影响纳入教学系统。通过对校史和杰出校友事迹的宣传教育,培养以校为荣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通过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人文讲堂、名人名家讲座等形式,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化;通过团队建设、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等集体活动的开展,营造合作包容文化,以建立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近年来,国内一些著名高校从发展战略的高度,不约而同地开始探索教授的年薪制、积极推进学生的学分制,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弹性的更好的环境氛围,让教授们在更加宽松、更少干扰的心态下从事教学科研,放下包袱去承接一些大课题、大项目,安心从事一些重大理论课题的开拓性的研究;让学生在选科、选课、选师、选时等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选择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营造具有宽容精神的和谐的人文环境不仅是政策上的导向,也是深层次的观念上的更新和升华,更是所有的学术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