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从编辑视角解读学术道德观


2014年04月23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当前,随着哲学社会科学中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我国学术界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参与学术研究人员的显著增长,投向编辑部的稿件更是趋之若骛,学术研究似乎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

如果对当前一些学术期刊的质量做点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会发现由于学术道德的失衡,在学术研究的繁荣中潜存着一些不良倾向。特别是由于现行的学术激励机制和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并且与利益联系得过于紧密,导致了一些学人自律不足,随波逐流,甚至成为金钱的奴隶,出卖自己的良知与灵魂。目前,尽管学报编辑部一改过去的“等米下锅”状况,但由于弄虚作假、粗制滥造、抄袭剽窃、“包装注水”等道德缺失行为在学术界的显现,相当数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缺乏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文章的雷同、重复、堆积,造成了学术期刊质量的滑坡。因此,作为高校学报编辑,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们在学术研究中的学术道德观。有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报质量,促进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健康发展,笔者就当前学术研究中的学术道德观做编辑视角下的阐析,从中或许可以引发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学术研究中的学术道德信仰误区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教师,辛勤耕耘在科学文化的园地里。他们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不为红尘物欲所动;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传统,珍惜历史,按照学术规律办事;他们积极开拓,勇于进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在他们身上,综合了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素质。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学术界对学术道德的呼唤已远不仅是停留在具体的个案揭露上了,它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层面,虽然学术道德只是学术界中人们的一种道德观念,而并不是对学术界的全盘否定。众所周知,整个学术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是有贡献的,而学术本身是客观的、中性的,因为科学知识本身无好坏之分,“学术腐败”问题,也只是指少数人的不良行为,是由于人赋予它们某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一)学术道德与学术研究的功利化

高校学报发表的论文是作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成果的文字载体。所谓研究,即就某个问题进行“钻研、探究”,求得“事物真相、性质、规律”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类物质和现象的本质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规律的科学,说到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都是人类探求自然与社会发展真理的实践活动。因为正确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真理从来不是显而易见、一蹴而就的,所以探求真理的过程是艰难的、长期的,这就要求探索者具有探索真理的勇气、毅力、耐心、恒心、精心。要潜心研究、探求真理,就必须有一种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从而昭示了科学研究的非功利性。作为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我们不仅接触了大量学术文稿,还时常接触不少作者,然而,面对科学研究的非功利性,尽管对他们的学术研究动机有较全面的认识,功利型作者却是占有相当大比例的。

第一种类型是纯功利型。搞研究、写文章,似乎仅仅就是为了晋升职称以及得到与职称挂钩的工资待遇、住房待遇等个人利益。这类人为了多发文章、快发文章,想方设法,“费尽心机”。有的人甚至坦言:如果不是为评职称,谁去写文章,遭那罪!言之切切,实在让人为学问揪心。第二种类型是半学问半功利型。这类人原本想潜心搞学问,无奈被众多功利型人所挤压,只好先求文章数量,对文章质量有所忽视,等职称晋升后再埋头搞学问。这种无奈的两难困境也让人痛心。第三种类型是非功利型。此类人可谓凤毛麟角。因为真正的学问,不仅需要勤奋和智慧,还需要积以时日。如此而来,这类人在现时的学术评价机制下并无优势可言,也让人可叹。上述前两种类型,实质上都是把学问当作了获得个人利益的“敲门砖”,这与科学研究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造福人类的终极价值是根本相悖的。

实事求是地讲,任何时代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功利型的学问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时代里功利型的学问人太多,甚至占绝大多数,那就势必会挤掉真正的学问人,造成学术研究的虚假繁荣,这样就会严重制约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步伐。当前我国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倾向日趋蔓延,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后果,导致了学术研究的浮躁化、泡沫化现象,因此,必须加强人们的学术道德观念建设。

(二)学术道德与学术研究的浮躁化

由于当前学术界趋于功利原则的诱导和学术道德的失衡,一些学术研究者有些失却了静心、耐心、恒心、精心等职业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导致学术研究的浮躁化,

1.学术研究上片面追求“短、平、快”。在功利思想驱使下,有些作者片面追求学术文章的数量而不舍得在研究上花力气、下工夫,于是乎,工作小结、不太成熟的想法等甚至一夜之间就可写成一篇“论文”,写作动机纯属为提职晋级而凑篇数,把有限的科学发现,掺进了大量的水分,并非实践中确有所感;有的论文题目一般化,揭示不出文章的实质内容或新的创意,文中体现不出作者学术研究的动机、起点与进展,不善于继承前人的已有成果,文后不著录参考文献等。这些问题与前因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时,说明一些作者的科研表达规范意识较淡漠。即使一篇富有新意的论文,也会因其形式不规范,而影响其学术价值;有些作者一次就投来几篇文章,从文章的选题看,根本就毫无计划性、系统性、相关性、渐进性,几乎篇篇文章皆肤浅之作。如此种种“短、平、快”的论文如是问世,于“学术”二字相去甚远。笔者观察,每年进行学术交流的高校学报中往往只是偶尔有人问津,甚至有自己文章的作者,也常临晋职才匆匆索要载文刊物。

2.在学术研究上粗制滥造、“研而不究”。现在,高校学报的编辑出版呼吁专题化、专业化,正表明了学报论文的力作、精品匮乏。尽管参与学术研究的人员日益增多,学术论文的数量在显著增加,稿源越来越丰富,但令编辑苦恼的是在大量来稿中,粗制滥造之作多,而优质精良之作少。有的文章根本体现不出学术痕迹,稿件内容诸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之类的文章,或是一些不具理论创新、观点独特的文章,从头至尾都是空泛地叙述,引经据典都是他人的观点,结论则是人们早已达成共识的基本原理。学术研究上的粗制滥造、“研而不究”现象,不仅制约着论文本身的学术理论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学报质量的提高。

3.学术研究的建构力弱化。学术研究是一种探索真理的实践活动,它集中体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渐进过程,其最本质的特点是对主客观世界的新认识、新发现、新创造。因此,可以说没有新认识、新发现、新创造的学术研究是一种无效劳动,由此而派生的论文也是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在学术道德失衡的影响下,再加上现行的学术激励机制和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人们对数量的关注往往大于对于质量的关注。学术研究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中真正有新意、有创见的仅占少数,一些学术期刊中充斥了大量的平庸之作,产生了“泡沫学术”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学术研究中学术建构力弱化的倾向已成为当前学术论文质量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术建构力弱化倾向有两种表现:一是研究者缺乏明确的学术思想、思维框架,缺乏在某一学科领域独树一帜的建构能力,使得学术文章从众模式,研而无究,泛泛而谈,空而不切;二是学术研究者思维僵化,在科研方法上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在功利原则诱导下和虚浮学风影响下,某些研究者不能潜心做学问,而是在研究上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如有的搞自然科学的,自己不独立设计选题,创制研究方法、搜集实验数据,而是从一些学术刊物上搜寻各类资料数据,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方法,不是在实验室搞研究,而是“闭门造车”地炮制研究成果。精神的懒惰,思维的僵化,理论的浅薄,是造成某些学人学术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伤害了学术的价值。

以上所谈及的有关学术道德观的一些问题,既不是以偏概全,也不是危言耸听,确是理性视角下的客观事实,这些学术研究中的种种不良倾向,从根本上违背科学研究的本质意义,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会造成潜在的危害,也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具体说来:首先,在功利原则诱导下,学术研究者提供大量粗糙、低劣的科研成果,形成“泡沫学术”,学术信息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高校学报“学术窗口”的作用就会弱化;其次,在浮躁学风的影响下,大量劣质文稿充斥学术市场,不仅造成学术竞争的极度膨胀,使高校学报的编辑出版在鉴别、选择学术信息时难度加大,反而造成了学术研究以及学报编辑出版的人力、物力的低效耗费,难以提高刊物质量;再次,由于当前学术研究中的建构力的弱化,不仅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声誉,也进一步造成学术道德信仰的危机。

二、对有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的几点思考

作为一名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天天面对着大量的学术研究文稿,因此,职业本身不仅要求编辑要有敏锐的学术眼光,而且对学术界的动态、趋向要有清醒的洞察和准确的把握。

我们知道,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两种属性的矛盾不明显,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对矛盾已尖锐地表现出来。在市场经济的交换方式、利益机制容易使人屈从物质、实用、功利诱惑的当代社会,我认为,道德观念是极为重要的。

(一)完善学术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当前,在我们对各种学术不良行为进行道义谴责、愤怒声讨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通过对深层次的制度分析,对现行的学术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术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特别是我国现行的学术管理体制中含有了过多的集权式学术管理制度,往往抑制了学术的自由、学术的发展,其负面影响呈现无形性、长期性,其历史又长,要摒弃它会面临相当的阻力,但是如果不早日摒弃,则我国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实质性制约。

笔者以为,应在切实保障学者切身利益的前提下,改变现行学术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与利益联系过于紧密的状态,进一步完善学术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不要把学术成果等同于金钱。在目前社会尚未建立良好的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容易引起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蜕变。应致力于挖掘学者的研究潜力,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学习交流的机会等等。学术研究不是短平快的“速食产品”,必须长期的埋头研究才能出成果,提倡创新固然重要,但创新要有客观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否则,难免呈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现象。科学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艰难的,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应为“甘坐冷板凳”的学者们提供尽可能发挥创作才能的机遇和条件,保障他们在埋头专注于研究成果时,能够有稳定平和的心态,能够切实保护、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与劳动价值,能够肯定他们的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追求个人利益的宏观环境下,更应该为知识分子们提供一片创作的沃壤。

(二)加强学术期刊的编辑质量控制

学术期刊像一个巨大的卫星一样将学术研究中的各种重要动态和成果传播到每一个研究者个体,信息的充分传播保证了人们科学研究的自我参照和目标交流的不断深化,从而使学术研究的效率得到了强化,学术研究的成果就是靠学术期刊这样的公共界面来进行交流、传播、吸收的,而且学术的自身监督、民主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保证。学术期刊不仅传播信息,也与同行业学者共同进行学术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的探索,是学术实践理性结晶形成的摇篮。但是,曾几何时,学术期刊的组稿审稿过于重视作者的单位、学历和职称,这令一些初涉者苦不堪言,即使文章质量略胜于“出身”高贵者,发否尚待考虑,也莫说水平相当或是略逊一筹了。这好似一台晚会,不论“大明星”的节目好坏,总会是压轴,小演员的节目,纵然精彩已极,也只能充当“绿叶”了。因此,这便会打击他们积极创作的激情,导致学术真谛的扭曲,学术研究的目的淆乱,学术研究的乐趣也跟着泯灭了。

还有甚者,所谓的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等等的接踵而至,也干扰着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正常秩序。编辑在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下列一些问题:有些文章学术水平不高,也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但它是领导介绍或者专家推荐的;还有的像你的同事、朋友,为了评职称、报项目,拿些仅仅凑合的文章来;这些都涉及到能否遵守学术道德、捍卫学术尊严的问题。

因此,加强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质量控制,是对文稿在学术水平、理论水平、写作水平等问题上的一种综合性把关,体现了编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自律。有高质量的论文,才有高质量的学报,严格学报论文的编辑质量控制,换来的必然是学报质量的提升。同时,还应致力于审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对学术刊物规范性建设,力求公平、公正、透明,真正使学术期刊成为学人发表个人学术观点,进行思想碰撞、学术争鸣的有效媒介,为科学研究价值的展现提供有力的阵地保障。在学报编辑出版工作中,只要编辑主动参与,积极把握时代脉搏,就一定能将高质量的学报奉献社会。编辑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一切以大众利益为重,一切以科学尊严、学术道德为重。

(三)强化学术研究的学术道德自律

一个优秀的民族应该是崇尚道德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而厚重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发展和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振奋民族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学术道德是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活动中的理性的和规范性的表现。学习、借鉴、吸收他人的成果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充分关怀、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抄袭、剽窃不仅有悖学术道德,而且为法律所不容,因此,我们既以学术为业,就理应在道德操守上率先垂范,起码也要守住为人为学的伦理底线。学术研究以求真、创新为职责,维护学术道德的神圣性贵在自律,贵在高尚道德修养的建立。因此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继承优良学术传统的同时,制定学术规范,加强学者自律尤为重要。道德自律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自愿的,不计利害盘算的一种诚信,而不是用来换取利益的筹码。追求道德素质的提高并不局限于你的职业、年龄、社会地位,它是人的一种操守,是道德人格不可或缺的因素,学者本身要自律自爱,珍借自己的声誉。也只有确立了这样的道德观念,各种制度才能从道德上得到保障。

目前,无论是面向历史,面向现实,还是面向未来,科学研究的发展都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因此,完善学术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加强学术期刊的规范性建设和学风建设,强化学术研究中的学术道德自律,树立与现代教育发展速度相称的学者群体形象,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推进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都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义不容辞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