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浅析论文与职称体系的废除


2014年05月24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论文抄袭、学术造假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最近这两件还是让人“眼前一亮”。3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檀德馨和浙江省平阳矾矿医院潘芝芬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年第13卷第6期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85例分析》一文,遭到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依照网络用语的习惯,它被称为“史上最牛论文抄袭”。

如果这件事是因其荒诞性而引人关注,那么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则无疑是因为名人效应。3月10日出版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文章称,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存在多处抄袭,抄袭对象至少包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5部中外专著。

论文抄袭与买卖的乱象,折射的是中国学术评价标准、职称评定程序的漏洞百出甚至无可救药。就在这两起报道前不久的3月3日,以关注学术界腐败知名的学术批评网最醒目的位置,挂着多名学者炮轰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成为学术标准的文章。

论文抄袭与买卖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学术界对学术评价体系又有怎样的议论?乱象

“审丑疲劳”的论文抄袭

“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这样的表述显得有点复杂,报纸不得不专门画了一幅宛如食物链一样的“连环抄袭图”。但读者们可能根本没有耐心看完。

因为这样的事实在太多。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论文抄袭,就跳出来好几条: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工程院院士陆道培开发布会指认弟子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这些新闻后面的跟帖,大多类似于此:“这年头谁不抄”、“没有时间写,连抄的时间都没有”。

可以说,这是一个对论文抄袭已经“审丑疲劳”的时代,人们对待它就像对娱乐圈的绯闻——做的人不以为耻,看的人也不再义愤填膺。在媒体联系上的涉嫌抄袭的医生中,只有一位承认自己确实抄袭了。据“中大学子”查对,该医生有5篇论文涉嫌抄袭。在与记者的通话中,她介绍,“周围许多人都是这样弄的,大家都说,又不是什么研究成果,随便抄抄就能行。”相比之下,屡被诟病的文学界似乎还要好一点,至少当某位作家曝出抄袭时,他在同行中将很难再有地位。

不过,这些被“中大学子”无意间盯上的医生,因其名人身份而格外受关注的汪晖,还有无数被报道出来的论文抄袭、造假者,多少有点“倒霉”。因为在他们背后,是无数抄袭论文但毫发无损的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义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就说,他碰到很多抄袭论文的人,但还没碰到过栽在这上面的。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及其团队用反剽窃软件查询,在2007年正规发表的论文中,涉嫌抄袭的比例是10%,而在2007年买卖来的论文中,这个数字更加惊人: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

10亿元的论文买卖市场

如果说论文抄袭还是自己动手抄,多少会有点良心的不安和对东窗事发的恐惧,找人代写论文、买版面发表则完全是抄得心安理得,发得“物有所值”。

沈阳及其团队此前曾向本文作者披露,学术期刊与论文发表要求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了买卖论文与非法学术期刊泛滥,包括非法期刊在内,中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

沈阳称,自己和团队开展了3年多的买卖论文与非法学术期刊专题研究。其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现有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约9468种;查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可知,中国国内2008年发表于期刊和学术会议的论文约有248万篇。而中国每年有100万高校教师、约100万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超过30万科学研究人员、500万以上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国企工程技术人员、70万农业技术人员、360万以上卫生行业技术人员有论文发表需求,合计超过1180万人。每年仍有数百万人有发表需求,却注定没有机会。这数百万人中,相当比例迫于毕业、评职称期限临近,具有刚性的论文发表需求,只能求助于网上或网下的论文买卖市场和非法学术期刊解决。

记者在网络随便搜索,就能找到详尽的价格表、操作细则和各种“代理机构”。一般情况下,普通的省级期刊发表5000字,标价590元到600元;而国家级核心期刊的价格相对较高,一般都是2000元起价。一位网友疑惑地发问:“我想发表一篇论文,可是每个出版社都说要交钱,而且价钱不一,有的说交400,有的甚至说交一千二,怎么这样啊?而且有些是合法期刊呢。”后面马上有跟帖回答:我们对客户有以下承诺:1,发表周期短;2,重质量守信誉;3,保证期刊合法;4,保证成功;5,保护用户资料及稿件,不会泄露给媒体或第三方。

而代写论文的分类则更加详细。从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本科论文、留学论文、职称论文等等各种用途的论文都能代写。学科分类也非常细致,通常在100种以上。

面对“堕落”的学风,相关部门试图通过推行反剽窃软件来遏制歪风邪气。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剽窃之风的作用,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一措施促使买家更加迫切地寻求论文代写中介,或直接联系“枪手”买论文。而论文代写的卖家也顺应时势,提供便捷服务,还保证质量和原创性,更是助推了2009年论文买卖市场的活跃。

有人对10亿元的数字表示吃惊和怀疑,但陈义华却觉得还“不止10亿”。他说,我们可以简单算一下,全国有2000多所高校,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报,而且通常文理学报是分开的,就算高校总共大概有5000份杂志,基本上2个月出一期,1年就有6期。一般杂志一期有5-6篇论文,我们算平均每篇论文要花600元,这里就有1亿多了。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还有社会上的杂志呢,还有代写论文的呢?

呼吁学者呼吁教育部废止目前学术标准

是什么导致了论文抄袭无耻的蔓延,催生了论文买卖异样的繁荣?需求很明显:每年到评职称的时间段,就是鼓捣论文的高峰期,就会掀起花钱买版面的热潮。不少杂志干脆专靠发论文过日子,只要你付足了钱,至于论文是不是抄的,抄了谁的,抄了多少,没这闲功夫管。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需求?回答这个问题,就绕不开如今备受诟病的学术评价和职称评定体制。目前,各大高校一般以在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作为对学生、教师的考核指标,通常以论文和著作数量多少为衡量标准。于是通过量化,复杂的学术评价变得简单快捷。这种评价制度在实行初期,激励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当学术与学者身价、收入直接挂钩,学术评价的功利性、短视性和种种偏颇便随之产生。

陈义华告诉记者,职称是与福利、系里面的地位和校外地位紧密相关的,除非是特别看得开的人,不然一般人很难不追求。“我以前在武汉一所大学教书,副教授和教授单在津贴这方面就差了1800多元。另外像学校团购房,都是按职称来排队的。好的楼层,好的朝向的房子肯定就

被教授先得了。在补贴上也有很大差异。”“评副教授还比较简单,但要评教授就复杂很多。必须要有两样东西,一是关系,你必须多联系,多参加学术会议。这样你就可以认识一些杂志编辑或主编。跟他们套近乎,或者请他们来学校搞一个讲座,但搞讲座显然是一个幌子,之后你肯定要请他吃饭啊,玩啊。这都是一种风气。二是钱,买版面发一篇小文章大概要1000-2000块钱,在核心期刊发一篇大文章最低要1万到1.4万块。”

越来越多的论文抄袭和买卖事件,让有良知和热情的学者对目前的学术评价体制发出质疑。3月3日,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褚俊海在学术批评网发文《CSSCI:学术界的窃国大盗》,炮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指导委员会”,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在《炮轰CSSCI(论纲)——兼论学术腐败》中,直指CSSCI“业已异化为高校学术评价标准的权威指数,并成了某些单位和某些人的敛财工具”。

其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发表了《废止以CSSCI为高校学术评价的标准——致教育部长袁贵仁教授的呼吁书》,明确提出,“敬请袁贵仁部长严令废止这一做法,严令教育部有关部门、全国各高校不得再以在CSSCI上发表论文作为对学生、教师的考核指标,同时加紧建立新的真正符合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学术论文主要还是好与坏的问题,而中小学、事业单位等无数人群评定职称也以发表论文为标准,就有点让人啼笑皆非;这其中的水分全挤出来,恐怕能缓解目前的西南大旱。

取消非研究人员评审职称需要论文的规定

不健全的学术评价体制,“宽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机制,法律监管的缺失,让论文抄袭和买卖成为人们的“审丑疲劳”。要解决这个问题,沈阳认为,扩大合法期刊阵地,论文网络化发表,降低非法期刊的需求是对策之一。纸质学术杂志的论文逐步转向网络发布,这是世界趋势。沈阳说:“取消非研究性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的论文发表和答辩是第一步,取消非研究人员评审职称需要论文的规定这也是不难办到的。比较搞笑的是,我碰到的很多财务人员都需要论文,中小学老师就更不用说了。这部分人群实际没有必要有论文要求。”

陈义华认为,要不要论文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如何评价,“比如一篇论文发表在一本很不起眼的杂志上,但它的引用率很高,或者它的社会反响度很大,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一篇论文的标准。不要只按照一个标准来套。”沈阳也认为,在取消部分非研究性人群论文要求的同时,要强化对部分研究人员的论文质量要求。但是,最根本的措施是多部委协调,改革职称评审和论文挂钩的规定,改革论文水平的评价标准,教育部和科技部要面向社会集思广益,组织多学科以及各年龄阶层的学者研究新的科研水平评定办法,克服盲目量化带来的弊端。以公开而普遍的同行评议结论作为论文水平的标志,而不是目前只凭少量专家、期刊本身级别和论文引用率来判定论文水平。”

学生还没有出校门,就把路走歪了

记者:你所说的CSSCI弊大于利中的“弊”,从实际情况来说包括哪些方面?方广铝:主要是让年轻学者无法静下心来完成学术训练和学术积累。我读博士的时候,老师规定我三年内不准发表文章。我现在教学生,首先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风,要沉潜笃实,做老实人,做老实学问。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学校规定硕、博士不发表论文不准毕业。有数据统计,全国CSSCI学术刊物全部版面供给硕、博士都不够。学生要毕业怎么办?只好托人找关系,花钱买版面这样,无论老师怎么教导都没有用,学生还没有出校门,就把路走歪了。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还有,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有能力发表好论文,有的仅三年训练还不够。非要他发表论文,就导致了抄袭、剽窃等现象。教师也一样,一等的学问是要沉下心来做的,所谓“十年磨一剑”。用发表论文的多少作为每年考核的指标,让人怎么沉下心来做学问?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还要评职称。中国学术的将来在年轻人身上。现在的这套评价体制,毁了许多年轻人。大家都在呼唤大师,用现在这套方法,只能出急功好利之徒,怎么能够出大师?至于那些博导还要剽窃,更是学术的耻辱。

从杂志的角度讲,这给了他们一个卖版面的机会,而且是一个供小于求的市场。造成许多CSSCI刊物质量低下,有的一期发表数十篇论文,另外还要出增刊以谋利。总之,以CSSCI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其学术导向的谬误是极其明显的,它将明显导向浮躁、不健康的学风,危害很大。

社科研究有自己的规律,无法搞量化

记者:废止CSSCI作为学术标准后,是否就真能“促进期刊提升学术质量”?

方广铝:我觉得可以。一旦废止CSSCI作为学术标准,这些学术刊物就不能以收版面费来谋利,必须以稿件质量来吸引订户和读者,刊物质量也会提高。

记者:如果高校不再以在CSSCI上发表论文作为对学生、教师的考核指标,那么应当建立怎样的评价体系?

方广铝:我觉得,对学生、教师的学术评价,还是应该以同行的评价为主,因为同行都是火眼金晴。我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这是公认的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机构。这里最大的好处是,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正因为如此,我所做的《敦煌遗书总目录》才能从1984年一直做到现在。一旦完成,将大大方便研究者。如果当时有量化的考核指标,我就不可能做这样的基础性研究。学术研究环境应当宽松,社会科学研究有自己的规律,无法搞量化。

有人可能会说,搞同行的评议者也可能出现营私舞弊现象。实际上,一个真正的学者必然讲学术良知。即使有个别不良学者搞营私舞弊,他在学术圈必然难以生存。如果我把一本很差的学术论著吹得天花乱坠,那么同行必然知道我要么有私心;要么在这个领域实际是外行,水平很差。在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中,搞营私舞弊,无非是自我暴露。当然,必须设计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同行评议制度。一个好的同行评议制度,会产生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是劣币驱逐良币,逼良为娼。

何谓CSSCI标准

国内高校通常采用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系统标准有两个,即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南京大学于1997年研制提出,最新的2008~2009年度CSSCI来源期刊共收录25个门类、528种刊物,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由于各地、各单位纷纷把CSSCI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考评与奖励体制的主要参考标准,CSSCI大有统一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