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学术论文”写作技法内视


2016年09月28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目前,写“学术论文”的人越来越多,但写得真正让人叫好的却不多见,原因何在?除却那些为“晋职”而“逼迫”自己写的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很少想一想“如何写得好”的问题。作为从事审阅“学术论文”工作2”年的学报人来讲,仅就有关问题谈点拙见,以就教于各位行家。

“学术论文”写作的前提就是“有得写”,亦即作者是否真正具备一定的学术成绩、学术见解或学术建树。当然,也许有人说:“我并无你说的那个-前提.,照样托-关系.在大牌报刊上发稿,晋上职称了。”我们认为,那是另一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在当今出版界,各式各样的文章汗牛充栋。如果“人云亦云”,那么则有“文抄公”的嫌疑;假若有人认为,“天下文章转着抄”,错矣。照此说来,还要自己的大脑做什么?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喧嚣中,保持人格的独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说真话,变得尤为重要。这体现在学术上,就是一种学术的真诚。要想学术上有一定的建树必须学有专攻,埋头钻研,确有所获。如果不曾在学术的“苦”海里拼命遨游过,那么是不会获得独具特色的“学术论文”的发表之乐的。所以,苦学、苦钻,是“有得写”的首要内涵。

当然,“苦学”、“苦钻”并不一定会变成学术专家。因为,有的人学习过了,却变得只会“吊书袋”,而没有独特的发现问世。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必须在做学问中有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在思路上打破常规,做到“异军突起”。当然,“求新”、“求异”并非“胡说八道”,而是善于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得出新的正确结论,并且必须经得住实践的检验。

具备了“有得写”的前提,接着就出现了“如何写”的问题。

1.发“功”运“气”,表明见解。

这个“见解”不是临时杜撰的,而是成竹在胸、呼之欲出的新发现、新成果、新见地。在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中,一般是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挑明观点,然后通过论析过程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目的。如果此法称做“先果后因”,那么,从具体例证开始,逐步推出论点,则可称为“先因后果”了。无论用哪种方式都不能含糊其辞、游移论点,要让论点这条主轴贯穿始终。同样,在自然科学论文中,就思路而言,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也不外乎先发表成果,而后公布推导过程,或先提出问题,然后经推导论证得出新结论、新定理、新定论。一般来讲,整个文章的思路肇始正是从“表明见解”起步的,写文章实际上就如同一个“苦练内功”的过程,而落笔的步骤,正像运“气”发“功”的启动机理。如果没有这第一步便不会有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也便不会达到理想目标。

2.陈(论)述理由,“一气呵成”。

有许多《写作教程》在教学生如何写作“学术论文”时,讲很多原理、方法,但学生还是弄不懂“咋个写法”,“啥叫论证过程”。其实,搞写作教学,不是“摆花架子”,关键在于实实在在地把真本事)))能力教给学生,并设身处地让学生把这种能力化为自身有机的一部分,像从自己“血管里流出来”的一样自然坚实。比如,我们的论文写作教程在讲“主题”一节时,讲来讲去学生也未弄明白“这主题在哪儿”,望而生畏。其实,“主题”就是要表达的“意思”,是个啥“意思”就如实写来。可见,论文“写作教程”必须改革。我们认为,表明见解之后,“陈(论)述理由”,是那么自然协调。至于如何“陈(论)述理由”,则是个方法问题了。对于初学者,可以教他们先列一个自己要陈(论)述理由的提纲,以能够说服人为准则。然后逐一娓娓写来,言之有理,文以成型。多练便可达到“下笔不愁”的效果,进而跃跃欲试,变得“乐意”写论文了。“一气呵成倍增长”的本领由是而来。

在论文写作中,就“论述过程”这一主要环节,要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向高标准提升,必须抓住“文气”这个“纲”不放,“纲举目张”。

所谓“文气”,指文章的内在“气质”。第一,浩然正气统领全篇;第二,理直气壮,文辞畅达,一气呵成。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魏文帝曹丕就曾著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并指出:“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典论—论文》)。并在《与此无关吴质书》中说:“公干(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关于“文气”,由于长时间以来的研究一直把它当成“风格”看待,觉得“形式”的东西多一些,故此不甚重视,以至于影响了包括对论文写作规律的深入认识。但实际上细细品味,结合写作实践,并以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则不如是简单了。让我们来看,对“文气”的研究、强调至刘勰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思想”的份量加重了一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璋乃聘。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文心—风骨》)。结合刘勰在《文心—情采》中批评“为文造情”,力倡“志思蓄愤”、“为情造文”来看,古人所言为文之“气”,是包括文章“内涵”质量指向的,否则便不能为有“气”之本。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巨变、科学的发展,今人写文章无论内容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是胸怀浩然正气,“我养我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文的份量是不可减轻的。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我们的文章都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为社会的发展而写的,不是为个人“扬名显亲”而述作。或大或小,一滴水可以窥见大海。胸无正气,正不压邪,则无以成文。抑或成文,亦为暖昧之味。正气凛然,则文章气贯长虹,坦荡光明;又如大兵压境,无坚不摧。二是正气统领的文章,论据充分,剖表析里,一一道来,披荆斩棘,攻城夺隘,一气呵成。这样的范文实例,不胜枚举。不仅社会科学方面的优秀论文如此,同样道理,我们拜读那些自然科学界的力作时,也常常被那大量的充足的数据(论据)、严密逻辑性所折服。那咄咄逼人的“如果,,那么”,“由此,,则得”,“,,当且仅当”,层层剥析,锐意进取,让人感到科学研究、发现的伟大震撼力。每一次对原理、定理、定律的校正补充,哪怕是微小的新发现,都令人饮佩不已。那是一股科学的勇气。可见,自然科学论文的写作,也有一个“文气”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论文“写作教程”不能再陈陈相因地照搬西方那一套了。要从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有益的精华,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论文写作之路,不能再人云亦云、本末倒置了。我们应深入地研究“文气”问题,并有效地用于“教程”之中,指导中国的学生学会怎样写好中国特色的学术论文。因为,“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3.“气沉丹田”,自“圆”其说。

如果说文章的起步如同“发-功.运-气.”,论证过程好像“苦练内功,一气呵成”,那么,文章的结束部分,则如同一次练功收束,“气沉丹田”,自“圆”其说。“文气”在文章的“结构体”中是一股“圆”的回流,亦即无“漏洞”。所以,“学术论文”的写作不要随随便便地草拟个“结尾”。这样的“结尾”由于不紧密,很可能会变成“泄气孔”,破坏了文章的完整美,使文章有“瘪气”之感。一般讲,“结尾”处,可归纳全文,推出结论;可照应开头,收拢全文;可简述要点,强调观点的可靠性,,。但无论哪种写法,都要以这个“结尾”必须十分“有用”为原则。如果论证部分已理由陈(论)述得十足,那就没有必要再“安装”上一个所谓的“尾巴”了。即使必须写一、二句“尾语”,也一定要简洁、利落。写作实践证明,“文气”的形成是一个需要从学识、品德、技巧多方面培养的过程。无论这个“过程”多么艰难,都值得我们以此为《写作教程》改革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