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3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正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中所指出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动态的概念,具有社会和时代的特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应注意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只有通过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得到较为彻底的根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三项措施。
一、弱化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量化指标衡量
对教育质量的衡量历来是一个难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只有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发展多种教育形式,建立多种质量标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是新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基点。当然,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存在着种种冲突,需要进行一定的整合。但无论如何,以往那种以单一质量观为指导,简单以论文发表情况作为所有阶段、所有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衡量指标的做法亟待改变。
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论文发表情况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衡量指标的积极作用,只是在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指导下,应当改变目前对其过分倚重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将其完善和改进。如以弹性要求代替硬性指标,或由院系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标准,同时加强文章质量因素在评价标准中的权重。还有学者提社科探索出,硕士研究生不一定强调做论文,做了论文也不一定强调发表。“因为中国就这么多刊物,都给他们发也不够。”博士生应该要求发表论文,但不要强调刊物的等级。“因为刊物不够,发表不了的,可以组织两次答辩。一次是学位论文,一次提前到中期考核,答辩阶段论文。”该学者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技术上解决。一味强调学生发表论文,不考虑现实情况,只会助长学生抄袭、造假。
二、强化研究生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术研究应当是由研究者的好奇心所驱动。尤其在基础学科当中,研究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大小往往决定着其学术成就的高低。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真正有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的研究生是不屑于抄袭造假的,只有那些混文凭的少数人才会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强化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使其发自内心地热爱学术研究并自觉从事研究工作,是根治学术不端行为最好的“药方”。当前,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当中,一些研究生只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作为理想工作的“敲门砖”,培养出来的个别研究生“有知识,没文化;有专业,没理想”,缺乏学术研究的原动力,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因此,低水平的“重复之作”和“弄虚作假”也就在所难免。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激发出研究生的学术兴趣,使其树立较高的学术理想,真正做到厚积薄发、标新立异。首先,在招生录取环节,应当考察学生的学术兴趣如何,对缺乏学术兴趣的学生不予考虑;其次,在培养过程当中,应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逐步树立起较高的学术抱负;再次,导师自己也要不断强化自身学术兴趣,提高学术追求,以自身较高的学术素养使研究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三、净化学术环境
如前所述,由于整个学术环境急功近利、过于浮躁,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存在,作为科研后备力量的研究生们浸润其中,自然容易受到不良学术风气的负面影响。社会对学术不端行为越是宽容,学术造假的风险越低,研究生就容易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因此,解决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仅仅依靠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诚信的学术环境,才能使问题得到较为彻底的解决。
关于如何净化学术环境,有学者针对积重难返的中国学术界提出了类似“凤凰涅檠”的休克疗法。具体说来,就是借助国际学术期刊的“黑名单”制,针对中国学术界的造假,减少发表中国学者的论文。“这种类似休克的疗法,在短期看,对中国学术是不利的,但从长期看,却可能让国内学术界真正反思,从疲于奔命的急功近利中缓过气来”_,最终获得新生。当然,这种对策属于比较激进的改革,一旦实施,恐怕会引起学术界较大的动荡,改革的成本较高。考虑到改革措施的可行性,建议从严惩造假者人手,通过提高违规成本来逐步减少学术不端行为。
其实,学术研究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过分追逐名利、过度量化必然导致学术研究走向虚假繁荣,最终损害学术本身。只有在宽松自由,公平诚信的学术环境下,研究生教育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