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现象透视


2014年04月09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术资源日益成为一种竞争性的稀缺资源。在学术资源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由于公共权力的扩张性和学术资源的利益性,公共权力有可能对学术资源分配过程产生实质性影响,导致形形色色的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现象。领导干部学术腐败不仅进一步恶化了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损害了学术资源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而且还影响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导致行政腐败与学术腐败相互渗透的现象。

一、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典型形式

一般意义上讲,学术腐败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利用学术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领导干部学术腐败专指领导干部运用公共权力或权力影响力,非法竞争、占有各种学术资源或者影响学术资源生产和分配的过程。从总体上看,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

1.领导干部学历学位腐败。学历学位是衡量一个人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转型日益加剧,对领导干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选择利用业务时间继续进修学习。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成为领导干部改善知识结构、提升领导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领导干部对学历学位的盲目追求也为领导干部学术腐败提供了新的机会,少数领导干部动用公共权力或者公共资源,疏通关系,找人代考,违法违规竞争硕士博士名额,影响了学术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少数领导干部根本没有时间专心学习和研究,采取秘书代替上课、枪手代写论文、贿赂学校或导师等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了“假”的真文凭;甚至少数领导干部为了达到获取学历学位的目的,不惜花钱购买假的学历学位,获得“真”的假文凭。领导干部学历学位腐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学术腐败之一。

2.领导干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腐败。专业技术职称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现行人事管理体制下,专业技术职称往往直接与经济收入、学术声望、社会地位等紧密相关,成为一种竞争性的稀缺资源。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本应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认定过程,然而,由于专业技术职称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利益,专业技术职称成为领导干部争相竞争的学术资源,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成为领导干部权力寻租的新领域。一些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获得各种专业技术评审权,形成领导权威和学术权威的统一,为权力寻租或者权权交易提供了新的机会;一些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或权力影响力,影响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过程,操作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结果,为自己或者亲戚、朋友获取专业技术职称,导致形形色色的学术腐败现象。

3.领导干部科研成果腐败。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品,具体表现为科研著作、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等。科研成果不仅意味着学术评价和学术成就,而且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通过不正当的竞争获取各种科研成果成为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重要方式。少数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直接或间接占有他人的科研成果,甚至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直接造假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少数领导干部动用公共资源,跑关系,走门路,违法违规争取各种科研项目,获得各种科研奖励。例如,某省的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中,担任行政领导的占六成,获国家、省级突出贡献奖和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中担任行政领导的达到了七成,这背后或多或少可看到权力腐败的影子。

二、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根源分析

从腐败发生机理上看,腐败是个人或者组织出于自利的动机,利用制度漏洞产生的机会而进行的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领导干部学术腐败也是领导干部出于自利的动机、利用学术腐败的制度空间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是腐败动机加上腐败机会的必然结果。

1.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动机分析。腐败动机是个人或者组织的主观因素,即经济学上的理性人的最大化动机。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内在动因主要缘于领导干部对学术资源的强烈需求。中国有着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社会上对知识资本和学术资源的竞争具有天然的内在冲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价值当然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而是逐渐拓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官僚行政系统。领导干部的学历学位已经成为干部知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专业技术领导参考职称成为领导干部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这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领导干部不惜利用公共权力谋求各种学术资源。对学术资源的强烈需求成为领导干部学术腐败不断滋生蔓延的内在动因。

2.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制度机会分析。所谓腐败机会,主要是制度机制等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制度漏洞、制度不执行甚至制度本身包含着腐败机会等。从制度漏洞上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边界不清,领导干部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的本质及危害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相关监管制度也难以建立起来,这为领导干部学术腐败大开方便之门。从制度本身来看,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统一的对领导干部学历学位或专业技术职称相关的任职条件,然而,在各地干部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具体实践中,已经有了学历学位等相关的硬性规定,有些特殊岗位甚至有了专业技术职称的条件约束,这种干部选拔制度进一步激发了领导干部对各种学术资源的竞争欲望,为领导干部学术腐败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机会。

3.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结果风险分析。如果不能有效抑制腐败的动机,及时弥补腐败滋生的制度空间,必然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腐败行为一旦发生,惩治就成为防止腐败的最后防线。然而,由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界限不清,领导干部学术腐败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在客观上难以对领导干部学术腐败行为进行法律上的认定,导致对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现象只处于道德谴责层面,难以上升到法律层面。另外,由于领导干部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腐败的界限模糊,即使已经查明的腐败官员存在着利用公共权力的学术腐败行为,也无法从法律上给予相应的惩处,从而纵容了领导干部学术腐败,导致领导干部的学术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

三、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治理对策

同其他腐败行为一样,领导干部学术腐败会扭曲学术资源公平配置,破坏社会竞争规则与行为秩序,甚至威胁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遏制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厘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界限模糊,导致领导干部学术腐败行为难以认定、责任难以追究。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及其界限的理论研究,厘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主体、客体及其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维护学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保证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相互分离,防止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勾结而导致各种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现象。

2.削减学术资源分配的行政审批权。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直接原因在于行政权力在学术资源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防止领导干部学术腐败,釜底抽薪之策在于减少学术资源生产和分配的行政审批权。为此,要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自我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削减学历学位授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和科研奖励申报等学术资源分配环节的行政审批权,铲除领导干部学术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要进一步优化学术资源配置,增加学术资源生产分配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建立完善学术资源生产分配的外部监督机制,保证学术资源生产和分配过程的竞争性、公平性和公正性,防止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现象。

3.加强领导干部学术伦理教育。扭曲的学术伦理观是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内在动因。要进一步把学术伦理教育纳入领导干部行政伦理教育之中,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对学术腐败危害的认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尊重知识、尊重学术、尊重科学的学术伦理价值,教育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提高领导干部自觉抵制各种学术腐败的自律意识。与此同时,要广泛开展领导干部学术伦理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典型示范的作用,为防止领导干部学术腐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条件,帮助领导干部塑造德才兼备的理想人格和伦理价值体系。

4.健全规范领导干部学术行为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是防止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重要途径。要建立健全防止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相关制度规定,颁布实施领导干部学术行为规范,科学界定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具体表现形式,明确领导干部学术诚信标准、审查程序和查处机制;要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明确领导干部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等认定程序与方法,逐步规范领导干部学术相关的任职条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参与学术资源分配相关的制度体系,保证学术评价的独立性和科学性,防止行政权力对学术资源分配的影响。

5.完善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惩处机制。加大惩处是有效防止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最后保障。要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社会监督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发现和举报机制,加大对领导干部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道德谴责。要建立健全惩处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法律保障机制,在《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相关的法律规定,明确领导干部学术腐败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在刑事法规中增补领导干部学术腐败的相关规定,明确领导干部学术腐败行为的刑事责任及其追究机制,坚决打击领导干部学术腐败行为。